為何早期的日本人不吃肉?菜飯當主食、殺頭牛會被定罪... 他揭日本人千年不吃肉的秘密

2021-04-11 08:10
75,524人氣
一千多年前日本人因為篤信佛教而吃素。(圖/取自flickr)
一千多年前日本人因為篤信佛教而吃素。(圖/取自flickr)

說起來真讓人難以置信,歷史上,日本人竟然有很長一段時期不吃肉,不是幾十年或幾百年,而是一千多年! 這一事實不要說外國人不知道,連大部分日本人也不清楚。

世界上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因為宗教的原因,不吃豬肉,印度大部分人信奉印度教,因此不吃牛肉,但是伊斯蘭教的人吃雞肉和牛肉,印度人吃雞肉和豬肉,但是日本人卻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幾乎什麼肉都不吃。是什麼原因呢? 宗教? 對了,是佛教的緣故。

早期日本人就以白飯為主食

簡單地回顧日本人的飲食史。以稻作為主體的農耕文明從中國大陸傳到列島之前,島上的人主要透過狩獵、採集和捕撈方式來維持生計,也就是吃大自然中現有的東西,以當時的手段, 獲得的食物很有限, 因此人口增長非常慢, 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推測,那時日本列島的人口大概就二十幾萬。

大約二千三百年前, 從中國大陸南部以及經由朝鮮半島南部,由移民帶來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耕文明,加上日本是個島國,四面環海,島上也有不少湖泊、江河溪流,從海水和淡水中獲得的食物占了較大的比例,於是慢慢形成「稻米加魚類」的基本食物結構。說起來比較奇怪,列島上一直沒有建立大規模的家畜養殖體系,零星的養殖應該有, 但吃肉並不普遍。

日本多山, 植被又茂密, 適宜野生動物的生長, 比如像野豬、鹿、熊、猴子等,繁殖率都比較高,因此成了人們狩獵的對象。養的牛一般用來當作耕牛,食用的不多,而羊的養殖也一直很少。總之,早期日本人的食物結構一般以稻米和魚類為主體,肉食依然是有的。

不過,那時生產力很低,日本又是以山地為主的國家,稻米產量並不多,還要種植其他雜糧,諸如小麥、蕎麥、黃米等,白米飯一直被看作好東西。而魚鮮呢,日本是島國,周邊海產當然很多,但是一來以前的捕撈技術有限,船都很小,不可能出遠洋,捕獲量也不算太多,二來是物流倉儲的水準和今天不能比,沿海的鮮魚等根本無法運到幾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冬天還好些,夏天不到一天就可能發臭了,那時除了漁民和小部分沿海居民可以吃到新鮮的魚蝦外,很多都製成鹹魚或魚乾,便於儲藏和運輸。八~十世紀時,日本在奈良和京都建都,王公貴族都住在那裡,他們也很少吃到新鮮的魚蝦,日常就是鹹魚和魚乾,有時不遠處的琵琶湖裡捕到鮮魚,地理上不太遠,可以嘗嘗鮮,不過那是河魚,不是海鮮。王公貴族的日常飲食也不過如此,更不用說一般小民了。

日本人不吃肉的主因

本來食物的種類就不算太豐富,結果,六世紀中葉經朝鮮半島傳來的佛教,最後竟然導致日本人一千多年基本上不吃肉的歷史。具體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佛教並沒有禁止教徒吃肉, 只是禁止殺生。僧人的食物大多是化緣得來, 施主給什麼,就吃什麼,原本沒有特別的禁忌。較早禁止佛教徒吃葷腥的是南朝梁武帝蕭衍,做為虔誠的佛教徒,他強烈主張禁殺生和肉食,曾撰寫〈斷酒肉文〉六首,在文章中引用《涅磐經》中的話:「迦葉,我今日制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 (相關報導: 日本人的祖先是哪裡人?考古研究:日本列島最早的人類化石從這國家遷徙而來 更多文章

出於對眾生的慈悲心,梁武帝堅決宣導素食,還動用權力懲罰依然肉食的佛教徒,「若云食菜為難,此是信心薄少。若有信心,宜應自強,由決定心,菜食何難!菜蔬魚肉,俱是一惑。心若能安,便是甘露上味,心若不安,便是臭穢下食。」梁武帝率先示範,每天只吃一食,內容只是「豆羹粗糲」而已。不過,梁武帝時期,禁止肉食僅限於佛門,未延及一般民眾,因此在佛門之外,對一般人的飲食生活並未產生重大影響。

繼續觀看內容
現正熱映中
更多文章
中美關係惡化牽動釣島爭議 學者:衝突可能性高恐波及台灣
「行政院未核定台鐵體檢報告」前綠委曝內幕:蔡英文就是被騙了
一天最多能喝幾杯手搖飲料?哈佛研究揭致命關鍵,喝太多竟會增加63%死亡率
誰想的點子?「3機助婚姻」被看衰 北市官員透露決策幕後
北市擬送家電鼓勵結婚 議員不看好:送房子較實在
咖啡到底要什麼時候喝才好?營養師公布最佳時間點,可以快速燃脂又能增加代謝
許劍虹觀點:抗戰時國軍有沒有與日軍聯手反共?
武之璋觀點:蔣介石功過複雜,非小說家白先勇能定評
惡鄰居樓梯間堆滿雜物和鞋子,他崩潰上網求救!整治惡習6個怪招,僅供參考但快又有效
陳朝平觀點:北檢三支神來之筆,照見論文門真相
謝錦芳專欄:綠色數位新世界
林莉瑜觀點:中國審查日本動畫,動漫迷傷心
賈忠偉觀點:鯨魚─「光之使者」與減緩地球暖化的「保育尖兵」
觀點投書:國軍應揚己刺槍對刺之長,莫學老美大辣辣做搏擊
觀點投書:高雄神秘人口集體失蹤事件
洪三雄專欄:工細入微形體如生─創下竹雕最高拍賣價的顧鈺
胡川安專文:雙親家庭不是「正常」,單親是一種生活狀態的選擇
觀點投書:租屋市場,需要政府介入!
觀點投書:臺鐵何時民營化?
觀點投書:讀林宜正先生《跨越紅線,突破框架》一文有感
觀點投書:核廢料不僅不髒,它還更證實核能的乾淨與環保
蘇育平觀點: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的新生
最後一支煙:《讀書與生活》選摘(3)
提不提公投對案?蔡英文11日邀集黨政高層密商
太魯閣號出軌》工程車落軌 李義祥竟要移工「攔火車」
空污大賞「屏東穿金戴銀又奪銅」 藍議員酸:志在縣長的大立委都沒回應
官商勾結?太魯閣號出軌案再添被告 台鐵及聯合大地4員工交保
五座水岸公園、桃園綠覆率最高重劃區 看好青溪特區建商搶推案
惡習難改!中國大使為H&M事件威脅記者 瑞典在野黨要求驅逐出境
怒批行政體系組織文化散漫 連勝文:「行動派」蘇貞昌不該負責嗎?
南韓疫情大流行再起!每日確診逾600例「恐比上一波嚴重」
恭迎大甲媽聖駕求3件事 顏寬恒:服務處大門依然為民眾敞開
香港出現移民潮!英國BNO簽證申請者遠超預期,英國政府撥款助港人融入當地
美發布對台交往新準則 劉仕傑讚外交突破:美中不足的是這個字
AI新冷戰》中國步步進逼趕超!五角大廈:2025年全面部署人工智慧是關鍵
台大醉月湖公鵝遭獵殺裝箱帶走 網友怒指:是慣犯
葉匡時曝台鐵委外工程黑幕:藏污納垢不除,公司化將淪為「養肥貓」
台鐵公安有救嗎?葉匡時喊話「別拿公司化當藉口」,揭3年改善解方
小資族絕對不能錯過!盤點全台10個CP值最高的二輪戲院,銅板價就能一票看到飽
菲利普親王之逝》大英國協降半旗哀悼!葬禮僅限30人參加 哈利奔喪與否受矚目
李忠謙專欄》菅義偉訪美前的「三國演義」,習近平動作頻頻的潛台詞:台灣、台灣、台灣!
自費AZ疫苗最快月底開打 陳時中坦言與醫護「打氣低迷」有關
全球抵制北京冬奧?德語媒體:動機正確,手段錯誤
行人過馬路沒走斑馬線,小心被開罰!盤點多數人不知的違規行為,路也不能隨便走
繼旅行、小客車租賃業公會後 桃園機場工會也要求慰留林佳龍
「台灣是角力破口」 謝金河點名這產業:與中國「暗通款曲」的要小心
總統府欣見美國鬆綁對台交往準則
林庭瑤專欄:小米雷軍的電動車豪賭
「全球億萬富豪之都」在哪裡?富比世:紐約已被這個城市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