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覺得正常的孩子,在日本卻被視為大有問題!東西方竟有這種驚人的文化差異

2018-01-17 13:35

? 人氣

如果以2010年代發現的日本人視線法則為基礎,仔細探究從前的研究的話,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在文化上的背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根據在1970年左右、非常流行的美國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學者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提出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所做的研究。在這個實驗中,研究者利用一個房間和一位協助者,然後讓小孩處在特定的狀況下,再觀察他的動作反應。

首先,讓小孩和母親進入陌生的房間一起玩。過了一會兒,一位陌生的女性走進房間之後,母親離開。接著,就開始觀察小孩對於母親離開的反應。

這個小孩是出生12個月至18個月大的幼兒。一般來說,在日本,如果小孩對於母親的不在場漠不關心,會被視為有問題。若以美國的基準來說,小孩不會因母親不在場而張皇失措才是好的。相反的,當研究人員在日本進行這項實驗裡,我們知道絕大多數的嬰兒知道母親不在後,就會明顯不安,甚至會追出去或大聲哭泣。

以歐美的基準來說,日本大半的親子關係都會被視為是有問題的。雖然有人說,這不是日本人養育孩子的方式有問題,而是歐美的標準扭曲了。但從這件事情看來,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國家的文化基準,很明顯的和歐美國家完全不一樣。

從運用最新技術所做的實驗可以知道,文化差異是從更小的時候就出現了。對方看我們時,是看什麼部位?從追蹤視線的移動實驗知道,幼兒在七個月左右,就會因文化不同而有差異。總的來說,日本人從嬰孩時期,看表情時就有注視眼睛的傾向。

為什麼小孩還這麼小,就存在著文化差異呢?日本人和歐美人看表情時,注視的目標之所以會不一樣,原因似乎是呈現表情的方式不一樣。

就如同大家看好萊塢電影,或美國的電視節目時所感覺到的,歐美人的表情真的偏向比較誇張。日本人到歐美國家,就算只是在街上和外國人擦肩而過,還是會比平常更用力的牽動嘴邊的肌肉,擠出一個尷尬的笑臉打招呼。和歐美國家的人比起來,日本人的表情最大的特徵,就是大動作極少。比起開口大笑,日本人更喜歡用抿嘴微微一笑,來傳遞彼此的感情。

在這種習慣的驅使下,日本人看對方表情時的視線落點,會集中在對方的眼睛。這個動作彷彿是在努力檢驗,對方眼睛展露的小小變化。

從視線的落點就可以證明,日本人懂得細膩解讀彼此的感情。而且,小寶寶才出生七個月,就已經開始學習其中的技巧了,這真的很奇妙。總而言之,若是從小就沉浸在文化的洗禮當中,這個動作就會形成一種文化。

從視線的移動就可以證明,日本人處理表情的纖細程度。事實上,日本人從很小就已經開始學習,如何運用十分微妙的變化來彼此傳遞表情。不過,如果表情的變化太過細緻,就會很難理解,這一點大家應該要有所自覺。

由於日本人表達感情的方式,有其他文化所罕見的纖細和周密,所以有些人才會被責備不解風情、不會看氣氛。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把看懂臉色視為一種特殊的能力,接受本來「不會看氣氛就是理所當然的」,視情況不同,有時還真的必須這麼想。

作者介紹│ 山口真美

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研究所人文科學研究科人類發展學科修畢,曾擔任ART人類情報通信研究所、福島大學生涯學習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先驅研究員,現為日本中央大學文學院心理學研究室教授、博士(人類科學)、日本嬰兒學會事務局長、基礎心理學會理事、日本臉孔學會理事。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大是文化《讀臉,你希望別人怎麼記住你:記臉、認臉,運用視線,處理自己的、別人的表情,這是成功人士的必備技能》(原標題:視線不交會時,就讀他臉上細部表情)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大是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