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行,為何什麼香港不行?看懂「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爭議

2018-10-18 11:30

? 人氣

示威者認為香港政府的資源應投放到民生問題上,而不是用來填海。(BBC中文網)

示威者認為香港政府的資源應投放到民生問題上,而不是用來填海。(BBC中文網)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上周發表上任第二份施政報告,建議建造多個人工島,得來的土地可規劃用作興建數十萬個住宅單位。計劃公布後引來外界質疑,也再次激發香港社會對填海的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香港媒體早前引述消息指,這個名為「明日大嶼」計劃建議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中間的水域建造多個人工島,總面積約1,700公頃,耗資約5000億港元(約638億美元)。計劃公布後,引起外界迴響,一些香港市民在10月14日舉行遊行,要求政府取消計劃,其中不乏帶同自己小孩一起遊行的家長,香港媒體引述這些家長說,他們認為林鄭月娥的計劃將耗盡香港的財政儲備,也會進一步破壞香港的海洋生態。

填海在香港並不是新鮮事情,而香港社會對填海帶來的爭議也不陌生。過去許多的填海計劃都在香港社會引發爭議,但隨著香港的房價越來越貴,供應越來越少,香港社會對增加土地供應的討論越來越熱烈。

支持填海的意見認為填海是增加土地最直接的方法,而且在新加坡和澳門等鄰近香港的許多地方都用這方法增加土地供應。反對意見就指出,其實香港有方法釋放更多的土地作發展用途,無須填海。

香港政府建議建造多個人工島(圖中粉紅色範圍),並用多個新的道路和鐵路網絡(紫色和藍色線所示)把它與香港其他地方連接起來。
香港政府建議建造多個人工島(圖中粉紅色範圍),並用多個新的道路和鐵路網絡(紫色和藍色線所示)把它與香港其他地方連接起來。

計劃為何引起爭議?

反對「明白大嶼」填海計劃的人士主要有數個不滿的地方:

費用過高:香港官員透露,整個項目的造價高達5000億港元(約638億美元),而香港政府預計2018至2019年的政府總開支為約5500億港元。民主派立法會議員范國威形容,林鄭月娥的計劃是「燃燒」香港的儲備。

有意見認為,人工島建成後,政府可以透過出售島上的土地給發展商,取回一些建造成本。但香港前立法會議員姚松炎形容,這是一個「基建旋轉門」。他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指出,人工島的成本這樣高,島上土地的售價會水漲船高,最後建成的樓宇售價自然也會貴,受影響的始終是想買房子的人。

組織示威的團體指高峰期有約20,000萬參加遊行,香港警察就說參加者約5,800人。
組織示威的團體指高峰期有約20,000萬參加遊行,香港警察就說參加者約5,800人。

對環境造成影響: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副總監李美華指出,香港政府在推出「明日大嶼」計劃前沒有完全掌握受計劃影響地區的生態。她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香港政府至今仍沒有對建議填海的地區進行生態價值研究,但據他們所知,該水域內島嶼的天然海岸線有珊瑚群落,當地漁民也反映那是他們的重要漁場。

尚有其他選項:香港政府早前發表《香港2030+》報告,指當地長遠需要增加約4,800公頃的土地供應,而現在的發展計劃只能提供約3,600公頃土地,仍差約1,200公頃。香港民間組織本土研究社今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指,香港各處有許多棕地、以不同方式短暫出租外界作私人用途的政府土地,其中政府可收回約1,000公頃的土地發展,興建住宅或其他有公共用途的設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