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上一堆三寶、酒駕、台灣交通有多亂?他比較各國道路水準,點出台灣駕駛人最嚴重的問題

2018-10-17 15:57

? 人氣

台灣交通亂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圖/想想論壇)

台灣交通亂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圖/想想論壇)

插隊爭道、逆向行駛、不絕於耳的喇叭聲,這是我在越南看到的另類觀光。今年夏天,我遊覽越南下龍灣、陸龍灣與河內,優美的風景之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堆馬路亂象,不禁感到台灣的交通秩序比上不足,但比下有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台灣也是力拼觀光,這「比下有餘的馬路風光」,可能讓先進國家遊客也留下負面印象。年底選舉逼近,又是政見支票滿天飛,拓寬或增建道路仍是常有的政策牛肉,也似乎廣受選民買單;但台灣道路密度已是世界之最,許多道路平日車流稀疏。為拓建馬路,我們有限的土地不斷被開發,山區道路犧牲了環境,市區道路排擠了行人空間,更是違背了人本交通的趨勢。

2016年我走過澳洲雷明頓國家公園(Lamington National Park) ,即便在平緩區域,道路多半只有雙向各一線道。在廣袤千里的澳洲尚且如此保留土地,反觀在台灣,許多車更少的小地方馬路都比這裡寬多了。

警政署道路交通事故統計顯示,近18年來的肇事件數和機率大約與車輛數一致成長,所以如果能減少車輛,必然可降低肇事數字。況且,若不控管車輛數,再多的道路面積也終究不夠。

根據《關鍵評論》〈京都縮減鬧區車道、拓寬人行道,結果交通反而更順暢〉(link is external),日本京都市政府為了計劃在鬧區四條通縮減車道,改為增加行人徒步區,市府調查假日尖峰時間該段道路的人車流量,發現私家車的乘客流量僅約行人的1/3,使用的道路面積卻多出一倍。先訴求道路平權的概念,再妥善設計與規劃,最終顛覆了市民原本的反感,樹立成功典範。這是值得借鏡的案例,台灣交通部也正在研擬,新設道路與進入人口稠密的路段,將適度縮減路寬,市區道路也會建議地方政府縮減車道。期待台灣公部門執行計畫,也能有創新思維,用心規劃並且不怕挨罵。

提高罰則應是最簡單也有效的,以國人普遍最痛恨的酒駕肇事來看,警政署統計,酒駕的肇事死亡率雖然排名第三,輸給第一的「應注意車前狀況」、第二的「未讓車」,但最能控制「不要發生」的第一名還是酒駕。政府近年來多次修法提高酒駕罰則,十年來的死傷數字上大致都在減少,但對於受害者與家屬而言,誰都不想成為那「數字上的一人」,總有人心存僥倖。

「應注意車前狀況」的肇事原因通常是車速過快或未保持安全車距,路上常見的慢車有時形同「活動路障」,雖然叫人搖頭,但緊跟前車、飆速急切更危險。

「未讓車」是因薄弱的路權觀念,例如轉彎車不讓直行車或斑馬線上的行人,但下個路口往往就是馬上要等紅燈,讓一下根本無損時間,但許多人就是輕忽路權、習慣搶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