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技術學院在學生人數未嚴重下滑、財務尚稱穩健的狀況下,突然宣布停辦,並獲教育部核准,此舉不僅引發朝野立委關切,監察院也已著手調查。對此,教團質疑,大漢技術學院是私校退場最壞示範,教育部應出手阻止。
大漢0危機卻宣布停辦
根據資料,大漢技術學院於2023年2月時,仍有約500名學生、26位教師、30多名職員,校務基金更超過8000萬元,並非瀕臨倒閉的危機學校。
此外,該校既未因財務或辦學問題被教育部列為專案輔導學校,也並非因《私校退場條例》被迫關閉。然而,他們卻突然宣布停辦,主動依《私校法》向教育部提出退場計畫,聲稱將轉型為長照機構或其他非教育性單位,試圖保留校產。
而教育部也核定,大漢從113學年起停止全部招生,114學年起停辦。交育部強調,大漢是依《私立學校法》提出停辦申請,符合現行法規,因此准予通過,校方也已規劃妥善的師生安置計畫。
學界質疑:成私校退場最壞示範
不過,學界與勞工團體質疑,大漢技術學院是藉轉型之名迴避校產監督,恐成為私校退場最壞的示範,要求教育部重新審視此案,這一點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對此,大漢辯稱,學校雖無負債,卻面臨招生困難,因此決定停招、停辦,並表示校務基金將優先用於保障教職員與學生權益。
立委批「私校退場機制大漏洞」
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的預算審查會議中,朝野立委一致對教育部的決定表達憂慮。民進黨立委林宜瑾與國民黨立委柯志恩均認為,此案恐為未來其他私校提供「退場逃生門」,導致校產監管失效,影響整體教育政策的公平性。
此外,監察委員紀惠容也公開質疑,大漢技術學院並未面臨嚴重辦學困境,但教育部仍核准停辦,是否有失審慎?她已主動立案調查,將釐清此案的合法性與合理性。
地方進修連帶受影響
大漢技術學院的停辦,也對花蓮當地的進修管道造成影響。該校企業管理系副教授陳建宏指出,大漢是花蓮唯一擁有進修部的大專院校,一旦關閉,當地民眾將失去便利的進修機會。
此外,據了解,曾有國立大學與私人機構表達願意接手,但教育部並未廣徵意見,便直接核准大漢技術學院停辦,讓此案更加備受爭議。
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吳忠春更直言,學校申請停辦後,教育部無法再指派公益董事或監察人介入監管,形同讓學校法人透過合法程序規避校產監督。
同時,大漢至今仍未提出具體的轉型計畫,工會擔憂學校只是「以拖待變」,讓原本屬於教育用途的資源流向不明,形成惡劣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