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各界熱議台積電「要如何拯救英特爾」。對腦袋中還有當年「WINTEL」在「統治地球」時代風光者,看到「拯救英特爾」,大概都會有「今夕何夕,何以致之」之感;幾番錯失典範移轉,一旦沉淪,英特爾要再奮起再造榮景,機會之門已越來越小了。
英特爾的發展是晶片故事,與微軟一起登峰
英特爾的「偉大」應該是眾所皆知的故事了,任何一個人要講述半導體產業的故事時,絕對繞不開英特爾;從「電晶體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蕭克利的實驗室,出現「8名叛徒」離開實驗室創立曾開發全球第一款商用晶片的「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又稱仙童半導體)開始,而這家公司更大的重要性在:包括英特爾、AMD等半導體大廠的創辦人都來自此公司,大有「一花開五葉」的味道。
而英特爾也不是創立後就一帆風順進而成半導體霸主,它也曾經歷過競爭、瓶頸、下挫,最後毅然決然放棄記憶體業務,轉而聚焦處理器業務,終而與微軟一起登峰坐上王座,「WINTEL」成為PC時代數位世界的統治者,而且其霸權看似乎牢不可破,真是「鐵桶似的江山」,那個年代,大概沒多少人會想到有一天會需要「拯救英特爾」。
而今日英特爾的困境(應該尚未到衰敗程度吧?),也算是近20年前早已種下,大概歸納業界與各界看法,英特爾有2項「重大錯失」,數項次要誤判,才有今日之困境。
行動世紀與AI,2大錯失而沉淪
最重大的錯失是:英特爾幾乎是整個、完全錯失行動世紀的來臨;在數位世界逐步往行動世紀移轉時,英特爾繼續守在X86架構,最後整個行動市場變成ARM(安謀)架構的天下。
這2種架構各有特色與優缺點,X86效能確實更高,但也更大、更複雜、功耗更高。眾所皆知的是在PC時代,所有人追求的第一要件一定是更高的效能,從處理器的命名注重時脈、頻率與幾核心就可看出。
切換到行動時代時,英特爾顯然未及時調整修正觀念,行動時代的處理器更重視體積小、功耗小等,顯然這些不是死守X86架構的英特爾的戰場,雖曾短暫在ARM架構著墨卻很快又捨棄。此外,對在PC時代的CPU上能取得高利潤率的英特爾而言,行動裝置領域的「薄利」實在不太看得上眼。
就這樣,英特爾幾乎是拱手讓出整個行動時代的市場,讓ARM稱雄。
近年火熱、預估還要再紅個10年以上的AI,英特爾也儼然變成是一個「外人」─先是英特爾堅守的CPU並未成為AI時代不可或缺的「大腦」,這個角色由輝達的GPU(繪圖晶片)勝任,而一度英特爾曾投入自家的GPU研發,但在2009年宣布終止專案,從此英特爾與GPU無緣。待AI成焦點後,英特爾曾有投資參與OpenAI的機會,因為OpenAI希望藉此降低對輝達的依賴、並藉此架設自己的AI基礎設施,結果這個機會也錯過,微軟先後投資200億美元給Open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