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內部在經歷了知名藝人流感驟逝,造成流感疫苗搶打狂潮後,兩岸間現仍有三件事情值得臺灣關注,其中包括 Tiktok「大對帳」、春節申遺與《哪吒2》的上映,這三個社會事件足以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台灣當前的處境。
其一,Tiktok的「大對帳」:截至2024年,Tiktok在美國擁有1.7億用戶,成為影音平台的巨頭,也引起美方的憂慮,基於數據收集、輿論影響等考量,Tiktok受到美國政府的壓制。部分用戶以「難民」的姿態轉移到中國的小紅書,進而發生「大對帳」,他們互相比較日常收入、支出、醫療保險制度等生活之細節,使兩地人民跳脫了中美爭霸戰下的訊息管制,而獲得了對彼此更真正的了解。
美國對Tiktok的禁令,源自於中美競爭下美國逐漸走向極端的過程,過去美國是國際話語權的主導者,以飲食、電影、歌曲等方式進行文化輸出,如今的中國大陸也試圖透過網路平台擴大軟實力的影響範圍。在美國官方的宣傳當中,中國大陸被描寫成一個邪惡帝國,人民的生活悲慘。然而,在經過「大對帳」後,美國人民開始對這些論述產生懷疑。這樣的大內宣方式,以「隱善揚惡」的手法來操作,企圖繼續獲取抗中的政治紅利。
回顧歷史,當一個政治勢力想要貶低對手,保持現有地位,或進一步推翻現有的政治體制,便需要創造矛盾,激化對立。例如,孫中山當年欲推翻滿清,喊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藉此區分出滿族與漢族之間的衝突,批判滿族的優勢統治。蔣介石透過國共間的對立,欲將共產黨趕盡殺絕。毛澤東則不斷創造出敵我矛盾,「階級鬥爭,一抓就靈」便是經典案例。如今,美國或台灣又是如何操作意識形態鬥爭的?在當下的媒體圈中可見端倪。
美國企圖創造出封閉的媒體環境,以醜化中國來抬高自身,卻又在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造成巨額逆差,可見其矛盾,台灣又何嘗不是如此?台灣當下的社會氛圍與方針以美國為馬首是瞻,媒體的意識形態自然也選邊站,過去就曾以誇張的言論來宣傳,例如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與高鐵沒靠背等貽笑大方的鬧劇。面對中國大陸日益壯大的文化軟實力,台灣部分媒體選擇忽視,例如近期春節文化申遺成功一事,便少有報導。
其二,春節申遺:世界遺產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管理,透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來執行,為保存世界重要文化而努力。春節被視為華人文化中內涵深厚,參與人數眾多,且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這個仍舊被質疑過度偏向西方中心主義的世界文化遺產制度中,春節項目申遺成功,不僅代表其家庭、人倫與自然間的關係受到重視,也證明了春節具有「突出的普世價值」。而這與中國有所聯繫的新聞事件,在現今臺灣主流媒體的報導範疇中並未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