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瀰漫在情緒政治與仇恨動員的氣氛裡,愈陷愈深。它無可否認的外在因素,是近年來中共對台灣持續升高的武統威脅與軍事騷擾,以及在國際非政治性之公共事務/組織上的全面打壓。北京政府希望以這些作法嚇阻台獨,卻不斷助燃、創造許多並不認同急獨立場的台灣人對中國整體的厭惡與仇恨。儘管北京政府以為可以「軟的更軟」平衡「硬的更硬」的對台策略,但我以為這種傷及台灣人民心理的粗暴作法,是非常愚蠢的——如果北京真的在乎「兩岸一家親」的話。
然而,動員仇恨情緒也有許多內在的心理因素,這篇文字希望試著檢討一些糾結於我們自身的歷史情感與心理狀態。其實,不僅國內政治與兩岸情勢,且在全球範圍,這種煽動仇恨氣氛的政治操作,已程度不一的成為一些國家的現象。這樣的景象確實都有各自複雜的歷史、經濟或在地因素,而網路、社群媒體與大數據演算,顯然不僅是操作情緒政治或仇恨動員的溫床與幫兇,且這些科技的特質本身,已成為新的極權政治的一項主因。
若暫不論網路新科技本身創造的法西斯特質,仍從科技本身是「中立的」、只是操縱它的政治野心家的問題這個說法來談的話,我們也至少看到了張狂於今日的情緒政治與過去以來之情感政治的差異。情感政治仍有一定的情感因素作為基礎,他們如果被仇恨動員,至少仍源於歷史、文化或民族的特定情感經驗與創痛,而強化出一種政治認同。
今日網路新科技推波助瀾的情緒政治,則呈現了另外一套現象。一些有權力野心或為利益驅使的話語操作者,以極度簡化、二元對立的話術,利用今日網路特性,操縱著仇恨動員的情緒政治。對集體情緒的操縱,與從而不斷擴大的理盲社會,在台灣之所以特別有效,我認為一方面是網路文化形成了愈來愈多感到無聊、無存在感,或害怕孤獨(如漢娜・鄂蘭七十多年前在《極權主義的起源》裡的灼見)的網民,需要從眾或跟著起鬨以取暖、作樂。
另一方面,則是台灣長期以來的悶島處境,似乎更加容易被炮製的虛擬情感所煽動,以轉移或宣洩一種壓抑苦悶的精神狀態。這樣的情緒可以不需要歷史經驗、創傷記憶或文化認同,不必瞭解任何議題,只要跟著同溫層站隊、一起喊打喊殺就好。而製造莫名仇恨的情緒動員者,不乏利用仇恨動員以圖利自身的人。他們知道,煽動仇恨是最簡單、快速而有效的牟取錢財或名聲的方式:博取聲量、成為英雄,然後轉化為錢財。
有人納悶,為何被讚譽為「最美的風景是人」的台灣社會,同時又會有這麼多人滿溢仇恨情緒,使仇恨動員可以如此有效?又,對中國大陸的深仇大恨是怎麼開始的,以致於對意見不同於綠營的人或團體,最簡單的污衊方式就是抹紅?北京政府對台灣持續的文攻武嚇,以及同樣無聊、無存在感的對岸小粉紅的民粹語言,固然令人反感,而許多台灣人民輕易跟著仇中主旋律,將中共等同於中國等於泛藍,或者認為整個大陸人都是小粉紅,背後的心理狀態值得再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