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座談會17日在北京舉行,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等6位企業家代表發言,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了對民營經濟的發展。2025年是中共「十四五」規劃收尾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啟動之年,將呈現出什麼樣的經濟發展趨勢?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判斷,今(2025)年中國的經濟狀況總體來講會比2024年好。
林毅夫近期接受大陸官媒中新社專訪時指出,2024年中國經濟發展有個明顯特徵,即「前高、中低、後揚」。「後揚」是指在去(2024)年9月份中共中央推出一系列政策後,經濟出現明顯復甦,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去年9月份以來宣布的政策措施落實好。「2025年中國經濟會處於2024年最後一個季度『後揚』的延續階段,經濟繼續復甦。相信今年的經濟狀況總體來講會比2024年好。」
林毅夫坦言,中國面臨外部挑戰和內部結構調整、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的各種挑戰。但總的來說,中國經濟機遇多於挑戰,「只要能夠把機遇充分發揮出來,相信2025年可以保持一個良好的經濟復甦速度」。
針對中共近期的宏觀政策,是否意味著長期政策轉向的問題,林毅夫回應,宏觀政策不管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主要是針對經濟周期波動,是短期的、階段性的。
林毅夫進一步解讀,從長期發展來說,中國大陸最重要的是新質生產力不斷釋放,生產力水準不斷提高,這是帶來經濟長期增長的最主要基礎。他認為,抓住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機遇,同時在傳統產業上,利用數位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產業的高端化、高效化、高質化,這些才是長期的。未來,中國的發展主要還是靠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調動企業家的積極性,並幫助其克服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過程中的瓶頸障礙。
林毅夫從2024年數據來看,按照全年平均匯率計算,中國人均GDP已達1萬3,445美元,而目前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門檻是1萬4,005美元,中國與之僅相差4%。若中國今年實現5%或更高的經濟增長,就應該能夠跨過這個門檻。
他解釋,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是按照市場匯率計算的。市場匯率變化長期看生產力水準提升情況,中國的生產力水準提高速度是快於發達國家的。
林毅夫樂觀地直言,「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可以保持比美國更高的增長,生產力水準提高的速度會比美國更快,我們邁過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指日可待,這是可以有信心的。」

至於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分別在中國經濟轉型中扮演的角色,林毅夫分析,中國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走的是漸進雙軌制改革之路。但推行逆周期財政政策時,實際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經投資平台舉債來進行基礎設施投資。
他說,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一直沒有真正復甦,發達國家長期增長率在3%至3.5%之間,全球貿易增長速度放緩,對中國出口形成衝擊。為應對外部衝擊,中國持續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這些政策都要地方政府配套,成為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
林毅夫表示,解決問題需要改革。逆周期措施的資金來源,主要應該來自中央財政。針對中國大陸當前的情形,中央也做了不少改革,比如由中央政府發專項債,由中央政府代替地方政府發債等。地方政府債務減輕,就能夠發揮更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