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國經濟不振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依舊在持續。首先是中國兩大房地產紛紛暴雷,再來是多地續存房企相繼退地,導致去年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不佳,加上民間戾氣加深,各地維穩開支也逐月陡增。
去年全年,大陸多省經濟成長率與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5%目標較為一致。依照實際情況來看,只有21個省區的經濟成長率超過5%,個別省份保持持平。通過對比其他經濟數據來看,大陸仍有23個省區並未達其自定的2024年經濟增長目標。
分析指出,土地財政收入的大幅銳減致使政府主要收入日漸萎縮,其次非稅收入依舊處於一個上升環節,但是這部分開支採取「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計入其他項目。致使在民生經濟領域,民眾感受並不是很強烈。
往年通過大陸春節假期能看出當年經濟狀況是否良好。在蛇年春節期間,大陸不少民眾早早回家過年,假日期間也是用看電影的方式來取代旅遊渡假。
在上述經濟數據公布後,不少大陸民眾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經濟一年不如一年了」。
消費需求疲弱,通縮壓力仍存
在公布的數據中,共有5省的經濟成長率超過5%。其中,廣東不但沒有超過5%,也未達自身訂下的5%目標,2024年的經濟成長率以3.5%作收。其中,江蘇(5.8%)、山東(5.7%)、浙江(5.5%)、四川(5.7%)、河南(5.1%)、湖北(5.8%)、福建(5.5%)等7省GDP增速均跑贏全國,上海市(5.0%)與全國增速持平。
去年多地調整經濟增長模式的著力點,在一些西部能源大省將產業結構調整與低空經濟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也給當地帶來一些效益利潤空間。
而西部地區地處「胡煥庸線」(指的是1935年胡煥庸在《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的一條人口地理分界,以人口密度衡量經濟發展程度,成為大陸經濟統計中慣用標簽)以西,發展水平相對滯後,在全國各經濟板塊中經濟體量相對較小,依靠能源行業的改革對該地區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通縮風險有待觀察政策支持或成關鍵
而在近期,大陸社交媒體小紅書上則是流傳一則「杭州某公司高管感嘆:杭州不成功天理難容」。該貼稱「原因就是管的少、抱著服務的態度來服務民營經濟」僅在發布後數小時後,引來數萬點讚量。

在中國北方某省,由於地方政治生態近年來急劇惡化,已經成為拖累經濟發展的幫兇,一度變為「政績帳本要比經濟帳本好看」的現狀。
上述原因也成為民間在看待經濟增速為何始終不見效的一些共鳴。
雖然,中國各地都在出台促進消費的一系列政策,但是疫情之後的三年多時間裡,民眾腰包早已空空如也,只將政策發力恐成空談。
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在消費端「2025年1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年增0.5%,其中城市上漲0.6%,農村上漲0.3%。食品價格上漲0.4%,非食品價格上漲0.5%;消費品價格上漲0.1%,服務價格上漲1.1%」。在生產端「1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年減2.3%,與去年12月降幅持平,已連續28個月下跌」。同時,1月PPI月減0.2%,較上月降幅擴大0.1個百分點。
上述最新數據也表明大陸工業品價格在某些方面仍在持續下降,企業利潤空間也受到擠壓。
相關數據也反映出近一年來大陸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也是西方投資者在關注中國投資時一個重要參考指標。
儘管如此,居民消費價格在連續數月出現上漲態勢,反映出市場供需問題仍有較大矛盾,但是決策層秉持的「東升西降」論也對外國投資者的評估產生一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