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能龍頭新特能源雖以「將光明與溫暖送達世界的每個角落」為企業使命,卻在2024年面臨重大財務危機。這家多晶矽生產商近期向投資人發布預警,預估2024年將出現約人民幣40億元(約台幣180億元)的虧損。作為太陽能電池板關鍵原料的多晶矽產業,正因北京輔助政策所引發的激烈競爭與價格戰的衝擊,加上市場需求停滯不前,嚴重侵蝕企業獲利。
這種經營困境並非光電產業獨有現象。在美國總統川普加徵10%關稅並揚言進一步升級貿易制裁的壓力下,中國企業普遍面臨產能過剩與內需疲軟的雙重挑戰。根據《華爾街日報》分析,2024年第3季度近4分之1的中國A股上市公司出現淨虧損,這一比例較疫情前增加逾一倍。FactSet追蹤的約5000家中國上市公司數據顯示,企業利潤率已降至2009年以來最低水平。
售價有時甚至低於生產成本
在此背景下,中國最大鋼鐵製造商之一的鞍鋼(Angang Steel)預計2024年虧損將較上年擴大一倍多,達人民幣70億元(約台幣315億元)。即使該公司全力採取減虧控虧措施,包括提升效率和擴大出口,但在鋼材價格持續下跌和需求疲軟的情況下,扭轉困局仍面臨挑戰。
電動車電池材料供應商天齊鋰業(Tianqi Lithium)同樣預警2024年將出現約10億美元(約台幣328億元)的淨虧損,並因經濟可行性考量終止了自2017年啟動的澳洲工廠建設計劃。太陽能電板玻璃製造商福萊特玻璃和彩虹集團新能源、建材企業天山材料,以及晶片製造商復旦微電等多家企業也發布了虧損或利潤萎縮預警。
中國光電市場的發展軌跡特別能說明企業獲利困境的成因。在北京將光電確定為關鍵產業後,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紛紛提供補貼和貸款支持,導致新進者大量湧入,供應激增。企業為爭奪市占率不得不降價競爭,新特能源就披露2024年多晶矽平均售價較上年下跌約60%,有時甚至低於生產成本,但產量卻仍較上年小幅成長。
中國經濟復甦前景仍不明朗
去年12月,包括新特能源在內的33家光電企業召開會議,討論如何防止「惡性競爭」。中國最大的兩家多晶矽製造商已在年底宣布減產計劃。然而,在人口老齡化、地方政府債務膨脹和通縮等問題的綜合影響下,中國經濟復甦前景仍不明朗。
儘管部分企業如騰訊和京東仍保持可觀利潤,但根據晨星(Morningstar)統計,繼2023年淨撤出26億美元後,2024年投資者從中國A股股票基金中又淨撤資44億美元。在即將召開的中國全國人大之際,市場期待北京領導層能推出更多刺激消費的政策措施,以提振疲軟的內需市場。
責任編輯:許詠翔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