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夠偽善,就無法在這社會生存?心理師道破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3個超沉痛啟示

2020-09-13 09:30

? 人氣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帶我們用一個新的視角去理解精神疾病的苦,同時帶我們去經歷該如何一步步面對過去的創傷,每一集都會有一個童話故事,透過童話故事的視角貫穿劇情,且透過寓意指引我們療癒的方向,雖然童話故事內容有時荒誕誇張,但仔細想想,真實人生的曲折離奇,才是童話故事發想的素材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可能都是偽善者!因為這是我們的生存之道!

劇中男主角文剛太,從小生活的重心就是圍繞著需要被照顧的哥哥身上,即便自己內心渴望被媽媽重視,渴望自己也可以過平凡人的生活,但照顧哥哥是他一生難以放下的重責,只能壓抑著這些渴望,彷彿只有透過受傷犧牲才能存在,而女主角高文英直接說他是一個偽善者,這些犧牲奉獻的行為背後,根本不是這樣想。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偽善者,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透過重要他人的回應,來理解自己的所做所想是否正確,當這樣的習慣養成了,我們腦中彷彿出現一個自我監控系統,不用等別人的批評,自己就先在心中自責好幾回;偽善的背後是一種很深的內在心理需求,渴望自己是被認同的,渴望自己是被接納的,而成長過程中學習到,要滿足重要他人眼中期望的自己,才能真正地被接納,而這樣行為模式的背後,卻先犧牲了自我認同與自我接納,當我們將這寶貴的部分交付出去時,自我的價值同時由他人來定義。

我們心頭上的沈重枷鎖,都是由我們透過經驗創造出來的。

劇中各個角色都很喜歡問對方「你比較喜歡誰?」,好像在不停付出的同時,渴望得到對方的認可,渴望自己是最重要的那個人,這可能源自成長經驗中,孩子內在都有個渴望,在家庭中可以得到一個太陽的位置,周遭的人都可以圍繞著自己打轉,為了得到這樣的位子,奉獻全部的生命力量都在所不惜。

人的煩惱常來自於人際關係,我們透過周遭的人際關係中,形塑自我的存在,但有了關係的存在,就會出現比較,有比較就會有好壞之分;同時,因為有了關係的存在,就會出現不同的角色,就有每個角色該當如何的自我期待,這一切看似理所當然的真實,其實都是我們透過經驗創造出來的,代表我們可以創造出自己想要的真實。

逃避是因為缺乏勇氣,而勇氣得從面對開始

生命中的包袱有時很難輕易放下,尤其是小時候的創傷經驗,常常是終其一生與我們共存,劇中男主角和哥哥,就是因為小時候媽媽的猝逝,造成心理的創傷經驗,於是他們成年後因為要躲避蝴蝶的出現,所以只能四處飄居無定所,當我們還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時,我們只能逃避。

而勇氣又該從哪來?其實,勇氣的滋長需要從面對開始,但這形成一個弔詭的迴圈,因為缺乏勇氣所以無法面對,而偏偏勇氣又得從面對開始,這其實並不衝突,因為逃避常被貼上一個負向的標籤,但逃避是一個正常的反應方式,偶而逃避並不會造成人生的厄運,「只能」逃避才會造成人生的困境!

克服了過去靈魂才會長大

這齣劇的第一個童話故事「啖食惡夢的少年」就告訴了我們,該如何面對內在的創傷,過去發生的事情不會改變,但不代表我們只能一直受過去所苦,而所謂的改變並非要我們一筆勾消的遺忘,事實上也無法做到,而是要穿過這些傷痛,這條路沒有捷徑,得靠自己一步一步走過去,起初會痛苦、會難受,可以休息一會兒,可以逃避一會兒,準備好了再繼續面對,而這段來來回回的歷程就是成長。

當我們試著開始面對傷痛時,這看似很微小的一步,卻是最關鍵的一步,我認為假如心理諮商會帶來改變的話,那改變的開始不是個案踏進諮商室的那一次晤談,而是個案決定要去諮商的那一剎,剎那者為一念,而這一念讓我們擁有成為自己的勇氣,我們不再只是社會角色或過去創傷的集合產物,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修戀人生-陳彥竹心理師(原標題:看韓劇談心理-「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成為自己的勇氣)
責任編輯/焦家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