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領頭羊」之一的張汝京,日前受全美保釣促統聯合會邀請,透過視訊會議,以「中國半導體25年來之發展」為題發表演講,《風傳媒》獨家採訪。畢業於台大機械工程系的張汝京,仍心繫家鄉,主張海峽兩岸若能在半導體產業合作,將可在多方面走向世界最前端的地位。針對台灣半導體公司赴美設廠,他則坦言由於未知數太多,面臨的困難很大,製造業很多東西不是川普(Donald Trump)宣稱「讓美國再次偉大」就能回歸得了的。
兩岸加強合作,半導體產業或將走向雙贏
未來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張汝京認為,要是海峽兩岸能夠合作,可以在多方面達到世界第一的地位。他分析,台灣的邏輯工藝與設計都很強,而中國大陸DRAM與Flash設計和工藝相對比台灣領先,而且市場巨大。「一旦合作起來,贏得的市場就更大了。如果受到種種限制,只能賣給幾個地方,遇到有人拿翹的話,生產的同行就很辛苦了。所以若是兩岸更加強合作,能夠不受制於人,商業的市場與機會就會更大。」
如今美國對中國科技戰「卡脖子」並未鬆手,台灣的執政黨倘若順應美國要求,阻斷兩岸合作雙贏的可能,中國大陸還有其他選項嗎?針對如此問題,張汝京回應,「限制越多,壓力越大,激發出來的潛力就會更大。換言之,被逼之下,大家一齊努力或許就突破限制,做出來了。」
張汝京透露,在光源與檢測設備方面,中國大陸有很多家在做,目前尚未成規模,「但是只要做起來的話,我估計會做得不錯的。」他仍堅持兩岸合作的想法,「如果台灣願意開放的話,大家都好;如果不開放的話,台灣進不來大陸這麼大的市場,日後反而麻煩。」

光靠聰明天分不夠,半導體需要經驗累積
面對川普政府即將出手的晶片關稅,會對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帶來多大的衝擊?張汝京研判,川普在關稅問題上態度變化無常,很難預測他要放開還是收緊。「但是放開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只是他會放到什麼程度,恐怕還是會從生意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思考。」
目前美國校園裡的政治氣氛緊張,有越來越多的年輕科學家決定返回中國,而中國大陸自身也不斷強化高端科技的教育,是否讓半導體發展的未來更具優勢?張汝京認為,中國大陸年輕人確實很強、肯拚,既有創意又有天分,但是半導體行業不光是聰明就能做出來,也不是自己單打獨鬥就行,1千多個複雜的步驟,一個人沒辦法一下子就能弄清楚。「我覺得做半導體,或者精密機械加工,不是一個人極端聰明、有天分就行,還要加上經驗的累積。最好有老師領入門,天天進步,他們就會做得很好。」張汝京以台灣為例,從李國鼎、潘文淵、胡定華、虞華年……,以及台積電、聯電、旺宏、華邦、力積電……等前輩們和半導體業界同行,他們推動半導體的經驗累積代代傳承,所以在半導體研發製作工藝的領域就做得非常好。 (相關報導: 不靠ASML!中國EUV光刻技術傳重大突破 烏凌翔預測:原型機這時問世 | 更多文章 )
張汝京坦言,中國大陸現在還在累積經驗當中,剛畢業的學生在半導體工藝上馬上就有所突破是不容易的。」在他看來,年輕人在某些行業短期內是可以有顯著的成果,或者有突破性的發展,但是在半導體生產製造之中,還是需要經驗性的累積,以及團隊的合作,才能做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