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等教育體系發生一大盛事,2025年3月5日國立中山大學(中山)決議重啟與國立高雄大學(高大)合併案後,同年高大6月6日也召開校務會議,表決通過重啟合併校案,2校將組「合校工作委員會」,針對合併後發展方向、組織架構等關鍵議題展開實質討論,預計最快2028年完成合併。
事實上,早在2019年中山與高大一度就要通過合校案,最後卻在學校名稱問題上不了了之;2023年中山再度向高大提議,合併後校名統一命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但當時未獲高大校方正面回應。如今雙方皆有意重啟合校案談判,高大6月7日透露,希望合併後的校名能保留「高雄」2字,而中山則認為,校名部分還須再協商。
首先,從企業合併的觀點來看,所謂合併指的是 2家公司整併成一家新的公司,一般而言,企業的商品或服務類似,合併後可以擴大市場規模,同時節省管理銷售費用;或是商品與資源彼此互補,可以增加市場佔有率。合併分為 2種,一、非新創合併(Merger),2家企業結合後只有一家公司繼續存在,稱為存續公司,另一家則必須申請註銷,稱為消滅公司。存續公司承受消滅公司的權利義務,往往多是較有優勢的企業留下來。二二、新創合併(Consolidation),企業共同創立一間新的公司,承受消滅公司的權利義務。因為參與合併的公司皆消滅,雙方關係較為對等。
其次,從學校的發展來看,中山成立於1980年,除了在既有的基礎與發展系所特色之外,於2022年8月成立醫學院,同年亦成立國際金融研究學院與半導體及重點科技研究學院,以成為「臺灣南方的哈佛大學,提供大南方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和創意」為願景,經過四十餘年的經營與發展似乎儼然成為「中字輩」研究型大學的翹楚。由此觀之,就學校而言當然是希望合併後校名是「國立中山大學」,因為校名與招生入學分數其實關係緊密,而學生們則擔心合併後保留「高雄」校名,可能會影響原本「中字輩」招牌,同時也會影響到資源被稀釋;反觀,高大於千禧年成立以來,即將邁入而立之年,學校系所發展與中山重複性高,就學術品牌、學術資源、學生入學成績及校友影響力等因素與中山仍有一段距離。
台灣高等教育正受到少子化的嚴峻衝擊影響,部分大學因經營不善倒閉,部分大學也開始思考進行合併。合併本是「你情我願」之事,基於大環境改變,南台灣半導體S廊帶成形,周邊產業園區聚落人才需求量大,兩校合作甚至合併亦是趨勢。然而,必須在雙方有共識之下進行,尤其是學校合併後的新校名稱,組織架構的重組、人員的職掌分配、資源的整合及新品牌的建立,都必須以保障教職員工及學生各項權益為優先。近年教育部補助私立大學學雜費,欲將公、私立學雜費彼此差距縮小,影響學生傾向就讀都會區私校,地方型國立學校開始面臨招生壓力。尤其是中山與高大合併後,同類型的科系教師數量會變多,但少子化持續下,屆時招生人數有沒有辦法支撐這麼大批的教師、教師鐘點是否可能不足,都是要考量的問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與高大可算是強併弱的組合,師生的歸屬感、能否適應另外一方的組織文化,也需要關照,否則過程痛苦,結果也不會愉快,影響到未來學校的永續發展。
*作者為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副教授 (相關報導: 余祖慰觀點:「長照保險」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樓?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