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川普重返白宮,再次掀起全球供應鏈重組浪潮。他上任後迅速針對藥品進口課徵新關稅,旨在促進藥品製造回流美國,減少對中國及亞洲國家原料藥的依賴。此舉雖短期造成藥廠成本上升,但也迫使國際藥廠尋找供應鏈新據點,開啟供應多元化與 friend-shoring 佈局。
對台灣而言,這正是一個關鍵轉機。總統賴清德於就職週年談話中,明確將生技醫療列為國家戰略產業,推動「韌性供應鏈」、「加速新藥審查」、「擴大投資環境」,恰與全球製藥業面對關稅變局所需相符。
全球藥廠關注植物新藥的背後動因
傳統新藥開發以小分子藥為主,雖然技術成熟,但研發期長、風險高,競爭激烈。如今,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導入,植物新藥成為新焦點。AI 可快速解析天然混合物成分、預測藥理作用與結構排列,將過去難以標準化的草本製劑,納入現代藥品開發流程。這項進展改變了植物藥的定位,讓其從傳統療法晉升為可科學驗證、高潛力的創新藥物。
根據 Market Research Engine 報告,2025年全球植物藥市場規模將達418億美元,並持續以年均6%增長。另一研究機構 QY Research 預測,2029年市場規模將突破500億美元。包括羅氏(Roche)、輝瑞(Pfizer)等國際藥廠,皆已透過研發或併購切入植物新藥領域,反映了植物新藥市場的未來性與戰略價值不可小覷。
台灣的植物新藥優勢
台灣擁有豐富的本土藥用植物資源,地形多樣、氣候多變,孕育出具有獨特活性成分的原生植物,是發展植物新藥的天然寶庫。搭配先進的藥學研究能量及臨床試驗基礎,具備走向國際的完整條件。
台灣的優勢,除了前述的特有植物種類提供創新活性化合物來源外,台灣亦擁有符合國際規範的GMP生產環境,此外,台灣的法規與臨床環境相對完善,適合推動全球多中心試驗,當然最重要的是,台灣在AI與數據應用領域具高度技術力且領先全球,可以大大加速植物藥從研發到臨床的流程效率。
有矽島美譽的台灣,AI人才密度高,半導體產業成熟,相關技術目前已開始延伸至生技醫藥領域,如能將AI應用於多成分藥效預測、結構模擬、毒性過濾、臨床試驗設計等,將可以有效縮短開發時間並降低成本,成分複雜的植物新藥藉助AI工具的模擬與演算,達到科學化驗證和展現競爭力。
在超高齡社會來臨的今日,植物新藥的多靶點、低副作用特性應用於系統性治療,特別適合用於失智症、慢性病與癌症輔助療法等領域。這些不僅是醫療需求高漲的市場,也是傳統化學小分子藥物較難切入的空間。台灣若能在此領域建立自主技術標準與國際連結,不僅能擺脫代工的宿命,更可能成為全球植物新藥策略聯盟的重要一員,甚至能居於領導的地位,川普的關稅大刀,對國際大廠也許是危機,但對台灣的生技新藥公司來說,卻可能成為轉機。
那麼,如何在這波AI結合因新藥研發的浪潮下,爭取先機與商機呢?事實上,深入分析台灣目前現有的狀況,應可串聯學研單位與藥廠,共建植物藥開發平台。而政府也可以仿照當年扶植半導體製造業模式,鎖定具潛力的標的,給予研發補助、法規協助、取得國外藥證的法律協商支援,甚至是國家資金的進駐。最後一哩路則是國際商業模式整合,與跨國藥廠合作授權、聯合開發,提高植物新藥商品化機會。
川普藥品關稅政策改變全球供應鏈佈局,看似挑戰,卻也為台灣生技產業創造嶄新突破口。透過政府政策呼應、產業轉型加速,以及AI科技的助力,植物新藥有望成為台灣下個「護國神山」。關鍵在於能否把握這波全球製藥業重構的機會,將本土資源與全球需求成功接軌,建立台灣於國際製藥市場的嶄新地位。
*作者為生技公司董事長 (相關報導: 臺北6大生技奇兵齊聚波士頓 2025BIO展大秀「未來醫學」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