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至30日,法國總統馬克宏出訪東南亞,先後訪問越南、印尼、新加坡,並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峰會」。這也是馬克宏首次訪問東南亞這三國,也是21世紀以來法國總統罕見的對東南亞多國的系列國事訪問。
馬克宏的本次出訪,並不只就一些具體合作事宜與越印新三國商討,而是在國際局勢迅速走向險惡和不確定性之下,有著更加宏觀和長期性目標,且可能對法國與這三國及東南亞關係產生深遠影響。
法國與東南亞,尤其中南半島地區,其實有著很久遠的歷史淵源。從17世紀,法國就借助天主教傳教士對東南亞產生影響。19世紀中期,法國開始在越南等地建立殖民地,並擴展至今天的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地,成為「法屬印度支那」地區,是當時法國在北非、西非之外最大的殖民地。
相對於英國更多遵循殖民地傳統、放權當地人的「特別統治主義」殖民模式,法國在各殖民地實行的是全力推動殖民地法國化、由本土派遣官員直接統治的「內地延長主義」模式。在殖民政權推動下,法國的語言、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在越南等殖民地尤其上流階層頗為流行。
這一方面增強了法國在殖民地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導致法國人與當地人更多直接衝突、被殖民者民族獨立情感的高漲。法國啟蒙運動和大革命時期的民族、民主、平等、博愛等思想的傳播,也刺激了越南等殖民地的革命運動,反過來促成了反抗法國殖民的鬥爭和民族民主革命。如越南國父胡志明就是留學法國、接觸自由民主和社會主義思想,成長為革命領導人的。二戰後,越南擊敗捲土重來的法國,越法等國在1954年簽訂《日內瓦協定》,法國結束對印支地區統治。這讓法國從政治和軍事上退出了越南、中南半島,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也銳減。之後幾十年,美蘇中日等國都比法國在東南亞更具影響。
但法國的「軟實力」仍然長久影響著東南亞地區。尤其在法國殖民時期統治核心的越南,從語言和食物特色,到教育醫療體系和細節,法國的痕跡仍然在越南官方和民間、各行各業廣泛存在。法國雖曾是殖民者,但並未在東南亞製造特別殘暴的罪行,雖也有壓迫和一些殺戮,但也對當地經濟、思想文化、民權民生有有益的促進。這也讓被法國殖民的越南、老撾、柬埔寨對其沒有嚴重惡感,還有部分好感。法國的啟蒙思想、大革命精神,還繼續讓越南和東南亞知識份子受到薰陶。不少東南亞知識人都留學法國,其人文創作的法式特徵明顯。
而對於法國,雖然在1950年代就已退出印支和東南亞,且這裡遠不如阿爾及利亞和西非等地親近,但中南半島作為亞洲法國色彩最多的地區、東南亞作為歷史上歐亞交匯影響的典型區域,仍然讓法國人對這裡充滿一種強烈而獨特的親切,並有在此重振法國影響力的願望和潛力。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法國電影《印度支那》,就反映了法國人對東南亞的難以割捨又複雜多樣的情感。2024年越南紀念法越戰爭關鍵戰奠邊府戰役勝利70周年,法國國防部長出席閱兵式,同樣證明法國也未忘記那段歷史,並希望以新的姿態連接歷史與當下。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歐盟的裂痕與馬克宏模式的終局
|
更多文章
)
最近幾年的世界,舊秩序迅速崩壞、新世界叢林化日益明顯。作為世界「老大」和西方陣營領軍者、本來維持和平與提倡民主的美國,迅速「右轉」和民粹化,並重拾孤立主義、放棄充當全球秩序維持者的角色,更不願保護歐洲免於俄羅斯的威脅和中國的競爭。法國及歐盟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外部壓力和內部危機,且還要考慮如何在美國缺席甚至對立情況下,繼續維繫和推動全球人道、和平、民主,避免世界徹底崩壞和更多人權人道危機。而自守歐洲一隅是難以做到這些的,只有在亞非拉各國拓展勢力、結交盟友、組成新聯盟,才可能實現以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