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本周四(12日)公布三項壽險業暫行措施,包括:資本適足率(RBC)的匯率計算採用半年均價、特定保單可以減少提列責任準備金、6月底RBC未達標者可看9月底數字決定是否准用15年過渡措施,同時也留下兩大伏筆,備受矚目。
保險業者指出,金管會允許壽險公司用最高加1碼(0.25個百分點)的方式,來減少提列責任準備金,因此釋放出來的責準金,保險局並未揭示須100%轉列至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簡稱外準金),根據一般會計原則,收回的責準金可直接進入稅前盈餘。
這道理就好比,壽險公司增提外準金時,稅前盈餘會減少,收回或釋放外準金時,稅前盈餘會增加。不想把責準金擺進外準金,也就是不想負債轉負債的公司,應該可以「負債轉獲利」,讓責準金來貢獻當期損益。
責準金可變稅前盈餘嗎?保險局:再討論
少提的責準金(負債),可以變成稅前盈餘(獲利)嗎?金管會保險局局長王麗惠表示,按調整機制計算的釋出金額,可依照各公司風險管理及業務規劃,部分轉外準金抵禦匯率風險,其他依會計處理,可用以抵禦其他金融環境波動的風險。
王麗惠並未正面答覆,為責準金可用於美化獲利預留伏筆。金管會保險局官員補充解釋:「如何轉列,轉列到哪裡,都還要再討論。」
據了解,保發中心的研究建議為,釋放出來的準備金,其運用方式,依各公司用於提升風險韌性及促進資產負債管理、外準金運用等規劃決定。換言之,並未建議釋放的責準金,須100%轉至外準金。
少提保單責準金,業者估銀彈增逾2千億
金管會今日下午例行記者會宣布,壽險公司可用死亡率更低的第六回經驗生命表來計算責任準備金,國泰、南山、新光等老壽險公司受惠大,另外,責準金的利率與提列的金額成反比,為了讓壽險公司可以少提責準金,金管會允許業者加1碼來計算,業者估計,整體壽險業因此多出來的責任準備金超過2000億元。
金管會保險局並未揭示,少提的責準金須全數轉至外準金。一家壽險金控主管說:「確實滿意外,本來以為要全數抵禦匯率波動,沒想到有機會讓獲利變好看,大家應該都很開心。」
金管會要五毛給一塊?新聞稿留伏筆
這名主管說,金管會的新聞稿提到,申請少提責準金的公司,須將今年稅前盈餘的30%提到外準金,如果不是預期責準金可以貢獻稅前盈餘,何必要求須提列30%稅前盈餘至外準金?
他說,提列30%意味,「本來以為須提100%的,現在只要提30%就好,比前朝還大方,要五毛給一塊。」
6月底RBC不及格,可用9月數字補考
金管會今日也宣布,今年6月30日RBC未達200%法定標準者,將審酌9月30日的RBC,再決定是否核准其過渡措施申請案。金管會保險局局長王麗惠說,此舉等於給補考不及格者再一次機會。
我國保險業2026年元旦起將接軌兩大國際制度,其中一項稱為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ICS,將取代行之有年的RBC制度。為了讓業者順利接軌,金管會推出15年過渡措施,讓保險公司在2026~2040年間,可用比較寬鬆的方式來計算ICS。
媒體問出席記者會的王麗惠,新聞稿並未揭示,9月底RBC未達200%者,不能申請15年過渡措施,是否意味就算屆時補考不及格,還是可以在保險局的行政裁量下適用15年過渡措施?
再不及格也有15年紅利?局長答覆留伏筆
王麗惠說:「補考就是你要寫考卷,看寫怎麼樣再決定要不要核准,不是補考的人就統統會過。」
媒體追問,看寫怎麼樣再決定要不要核准,是否意味9月底就算RBC還是不到200%,也還是有機會適用15年過渡措施?王麗惠聞訊後並未正面回應,只說「我們期待它可以符合我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