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第107屆北美放射學會(RSNA)落下帷幕。作爲全球醫學影像技術及應用發展的風向標,北美放射學年會是分享“後疫情時代”發展經驗的一次難得機會。
因此,即便是在疫情仍未完全緩和的美國,也有超19000名與會者現場參會,另有4000多人在線與會。
大會設有2000多場報告、1500個教育展覽、300多個教育課程以及571多家參展商的先進放射學創新技術。其中,95家爲AI類廠商。
據雷峯網《醫健AI掘金志》不完全統計,今年國內與會的廠商有10多家,分別爲萬東醫療、東軟醫療、深透醫療、思創貫宇、安德醫智、上海瑞鉬特、深圳安健、聯影醫療、友通科技、邁瑞醫療、納米維景、深圳安科、藍韻影像。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會,沒有一家中國本土的純醫學影像AI企業參展。這其中有疫情的影響,但是,醫學影像AI行業本身的變化也不容忽視。
雷峯網(公衆號:雷峯網)醫健AI掘金志與多位產業人士及一線醫生進行了對話,嘗試對“重塑”過後的影像行業及AI技術提出一些觀察和思考。
三大關鍵詞與一個基調
今年的RSNA有三個強調的關鍵詞: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Diversity、Equity、Inclusiveness)。
“新冠肺炎凸顯了世界各地的衛生不公平現象以及多樣性和包容性的重要。”RSNA 2021主席Mary C. Mahoney醫學博士說,“從目前的講者、會議、展示項目來看,RSNA 2021將突出這三大要點,併爲與會者提供專家指導和工具,在他們的實踐中促進DEI文化和舉措。”
另一方面,作爲全球最大的放射學盛會,RSNA時隔一年迴歸線下,傳遞出了行業直面疫情危機的信心和決心。而這種決心尤其表現在今年RSNA會議的主題上:Redefining Radiology,重塑放射學。
“重塑”,成爲本次年會的基調。
會議現場,RSNA2021主席Mary C. Mahoney博士做了題爲《重塑放射學:未來之路》的開場報告。
她指出,“新冠疫情雖然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但也讓我們變得更加睿智和從容。我們從中學到了適應力、同情心、以病人爲中心、多樣性、公平、包容、文明和團結,並將這些應用到我們的日常工作。我們可以將放射學重新定義爲一個‘以價值爲基礎、以服務爲導向’的專業,將患者視爲我們的夥伴。”
在演講中,Mahoney博士也強調了成像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並認可了AI在放射科工作流程中的作用。
“通過技術創新,可以改善我們的工作流程,進而自由地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患者關懷。”

大會主席Mary C.Mahoney
北京和睦家醫院的放射科主任陸菁菁教授,對Mahoney博士的觀點表示認同。
她說到,“重塑影像學”是由疫情導致的醫療問題所啓發。疫情凸顯了醫療資源分佈不均衡的問題,導致需要的人得不到相應的醫療服務,尤其對於腫瘤和慢性病患者。我們在疫情後會遇到患者"補償式看病",導致工作量突然上升。”
作爲放射科的醫生或管理者,都要努力爲之提前做好適應性準備,前瞻性主動管理。正如像Mahoney教授說的:"We need to become less reactive and moreproactive."
醫生對AI的研究認知進一步深化
2019年,RSNA主辦方將人工智能展區擴展成一個專門的展館,還將傳統RSNA的兩個展館擴展到了三個,這在RSNA歷史上非常罕見。
由此,AI也一直成爲了RSNA研究的重點,今年也不例外。
陸菁菁教授表示,“今年RSNA上的論文,疫情相關的影像研究和影像AI研究仍然是兩大熱門領域。在AI方面,研究者們的認識逐漸深入,更加考慮其理論基礎、外部驗證、泛化能力和可解釋性。”
比如,陸菁菁教授的研究組在會上有一篇口頭報告論文,"Multi-Organ Universal Lesion Detection in CTscans: an Independent External Validation"(CT掃描多器官普遍病竈檢測:獨立的外部驗證),是將經過內部驗證的多器官疾病探測算法在真實世界的數據環境中進行了外部驗證,相比之前多數在內部進行驗證的研究,外部驗證的研究更能提示模型的實用性和魯棒性。
另外,大會中有一篇AI研究方面的獲獎論文,也提到外部驗證的觀點:“Pre-operative Radiomics Model For PrognosticationIn Resectable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Multi-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AndExternal Validation"(可切除胰腺癌術前放射組學模型預測:多機構發展和外部驗證)。
在這篇論文中,一共納入了歐美國家多中心來源的500多例胰腺癌患者,進行了術前組學預測預後模型的外部驗證研究,呈現了客觀可信的實驗數據,對模型進行外部驗證。
當然,在學術研究之外,在FDA連批數十款AI產品、NMPA接連下發三類證的趨勢下,醫療AI產品現今的成熟程度,是否已經成爲醫生“順手的臨牀工具”?
醫療AI公司深透醫療的臨牀顧問、芝加哥大學放射學專家Paul Chang教授,在分析今年醫療AI的市場趨勢時說到了幾點:
人工智能影像應用已經跨過了過高期待的HYPE(炒作)階段,在技術發展曲線中,當前處於一個從期待過高後跌倒低谷再重新走入真實的應用,產生更大價值的臨界點。
而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儘可能縮短這個低谷期,加速發展。
陸菁菁教授也談到,“臨牀工作中的AI使用還沒有很好地嵌入臨牀工作流,這也是國內AI產品發展的侷限性。而國際上各大AI公司基本都打通了各種PACS對接,各種大品牌的PACS公司,也開始接受AI公司的模型集成。”
她表示,“以我一直關注的Nuance公司爲例,在AI整合到影像報告工作流各個方面都走在前沿,其產品非常符合影像醫生的期望。”
另外,AI產品方面還是略顯任務單一,主要還是包括常見的肺結節、炎症、氣腫等,骨折探測,腦卒中處理方案,心血管處理方案,乳腺超聲鉬靶等AI產品。
因此,醫療AI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將AI進一步融入臨牀工作流,探索使用體驗更好的AI產品。
Paul Chang教授認爲,醫療AI最重要的幾個關鍵點是:首先,要由真實的臨牀價值帶來真實的商業價值;
此次,如何將產品方向往更真實的臨牀場景推動,做一些真實臨牀需要的提升臨牀效率與數據質量的應用;
第三,標準化,AI解決方案成爲臨牀標準流程的重要環節。
由此看來,醫生對AI的學術研究及產品認知,進一步深入。
器械與醫療AI的跨界融合
在RSNA的會場上,GPS、東軟醫療等廠商現身會場,帶來了自己一年來的新動作。
GE醫療在 RSNA 2021 上推出一系列醫學成像模式的新產品,其共同主題是:提高放射科室和成像中心的效率,介紹包括新的 MRI 系列和新的 CT 掃描儀。
飛利浦在 RSNA 2021 上聚焦新型增強、供應商中立放射學工作流程解決方案和可擴展的智能連接成像系統,透露了有關其新型1.5T和 3T MRI 掃描儀的詳細信息,以及基於軟件的工作流程增強功能。
西門子醫療在RSNA 2021 展臺上的主要亮點是一款名爲 Naeotom Alpha 的新型光子計數 CT 掃描儀。
與傳統 CT 技術不同,它使用一步轉換過程將 X 射線光子轉換爲電流,然後產生醫療圖像,而不是傳統 CT 使用的兩步過程。光子計數掃描儀還分別評估每個光子。
作爲國內較早出海的大型醫療裝備企業,這是東軟醫療連續第22次亮相RSNA。
東軟醫療副總裁、國際業務中心總經理張丹向雷峯網表示,連續參展22年,可以看出東軟醫療對積極參與業界交流活動,分享經驗非常重視,也表現出了(東軟醫療)將開拓國際市場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同時,這次會議也會爲東軟北美,南美等地區的渠道和客戶提供一個窗口。據張丹表示,目前,東軟醫療的產品和服務覆蓋了全球110多個國家,總裝機量達41000餘臺。
在本次RSNA展會上,東軟醫療展出了NeuViz 128 CT、NeuViz ACE(SP) CT以及NeuMR 1.5T 工作站。

東軟醫療RSNA2021展臺
在軟件層面,東軟醫療與IMEXHS公司簽訂全球戰略合作協議,將MDaaS(醫療設備和醫療影像數據服務)的範圍延伸至海外。
在今年的CMEF上,東軟醫療CEO武少傑曾向雷峯網說到,“從業務模式角度來看,設備商做的不再是一次性的銷售行爲,而是要和醫院的臨牀業務進行結合。因此,MDaaS業務的核心屬性是‘服務’,與患者的流量和醫療數據的分析、處理相關。”
所以,MDaaS將會爲更多的客戶提供基於AI的多專科雲診斷服務。

深透醫療現場展位
展臺上,深透醫療分享了一些新技術:通過SubtleMR實現AI影像增強的快速高精度腦部MRI掃描,在3倍加速情況下得到質量和分辨率更好的影像,通過多中心定量化驗證其在臨牀腦分區分析中的準確性。
深透在大會期間達成了幾項合作:
一是上下游AI公司的合作,如深透醫療影像採集上游AI應用與AIDoc影像下游分析急診應用;
二是與醫療設備公司的合作,西門子將深透醫療旗下SubtleMR™ 相關模塊作爲前裝軟件整合進其西門子最新一代MRI機器,SubtleMR™ 將無縫集成到西門子的圖像重建管道OpenRecon中,實現進一步提速、增強圖像質量、賦能智能設備。
近幾年,“軟硬結合”成爲行業的關鍵詞,與醫療器械公司牽手,已經成爲AI公司較爲常見的合作方式。
此前,柏視醫療的董事長陸遙教授就曾向雷鋒網表示,“器械商本質上要通過平臺化的形式來提供服務,滿足用戶的軟性需求,比如說臨牀培訓、科研,會是未來器械商們發展的重點方向。”
而醫療AI公司帶來的價值則是,讓器械商更靈活快速、更專業地解決臨牀需求。
據深透醫療CEO宮恩浩透露,與西門子醫療的合作規模預計超千萬美元,未來將進一步影響西門子醫療在60億美元MR設備的佈局。
深透醫療的另一項合作是與藥企拜耳。
目前全球造影劑市場約70 億美元,然而造影劑注射器和耗材及配件的高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場的增長。造影劑所產生的安全隱患也驅動了造影劑行業更安全、更低劑量、更高質量的大趨勢。
而AI技術的作用在於,可以大大提高圖像採集的質量和速度。
例如,全球每年有 3000 多萬人次注射基於釓(Gadolinium)金屬的磁共振造影劑。深透醫療的SubtleGAD,目的在於提高MRI檢測質量且減小MRI檢測中釓沉積等潛在風險和問題。
這項合作的規模預計達數千萬美元。
所以,從上述的一些成果來看,解決方案和服務,越來越成爲硬件廠商和藥企的額外價值點,這也爲AI廠商提供了更好的合作機遇。
結語
由於中國醫學影像AI廠商的“集體缺席”,今年的RSNA在國內似乎沒有太多的討論。不過,變化都在悄悄發生。例如,AI驅動影像加速和低劑量、數據共享、網絡信息安全。
在這些方方面面,影像科醫生、研究者及AI廠商仍有不少的事情要做,認知及研究方式進一步優化,“重塑”也將是一個長遠的過程。
正如陸菁菁教授所言,醫生要把寶貴的綜合和分析能力用在對患者病情的全局把控上,用在需要人類高等智慧和情感溝通的事情上,更好地以患者爲中心服務,也能更好地從事科研探索。
【明天!年底最強產學研醫療科技高峯論壇即將啓幕】
2021年12月9-11日,由雷峯網主辦的2021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大會(GAIR 2021)將在深圳啓幕。醫療科技高峯論壇將同步召開。
「醫療科技高峯論壇」,已成爲GAIR最受學者們關注的專場之一,往屆嘉賓有三院院士Demetri Terzopoulos、IEEE Fellow田捷、沈定剛、張元亭,斯坦福大學醫學物理系主任邢磊、瑞士蘇黎世理工學院機器人所長Brad Nelson、香港大學新興技術研究所所長席寧等知名學者出席。
同時,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張益肇、飛利浦大中華區CTO姚智清、商湯科技副總裁張少霆、科大訊飛智慧醫療事業部總經理陶曉東等企業代表出席。
今年的醫療科技高峯論壇,延續往年的高標準、話題性與產學研融合的特色,已成爲最前沿和最具影響力的醫療行業高端論壇之一。
本屆論壇將分爲兩個重要專場:「AI新藥研發」和「AI醫學影像」,一面聚焦冉冉升起的創業風口,一面暢談成熟賽道的未來走向。我們邀請到了多位學術領軍專家、賽道標杆企業代表、頂尖投資人,共話AI與醫療的道與術。

雷峯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