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到處都是老房子,房價為何越漲越高?專家曝5大解方,否則房價難下跌

2025-06-17 11:09
目前全台老屋比例已超過40%,大量屋齡逾30年以上的建物不僅住得不安全,還壓縮了都市的土地再利用效率。(資料照/洪煜勛攝)
目錄

編按:台灣高房價問題難解,全台老屋占比逾四成,由於建築成本高、金融政策不精準,也進一步壓縮合理供給,都市更新推動難上加難,導致土地利用效率低落。對此,品嘉建設胡偉良認為,政府應從「擴大供給」切入才是根本解方,應釋放可建土地、導入標準化建築技術、合理規劃交通、鬆綁金融制度,同時仿效新加坡與維也納,建立可負擔住宅體系,才能真正實現「住得起、住得好」,回應民眾對居住正義的期待。

一、釋放可建土地,解除都市更新與老屋改建的制度障礙

目前全台老屋比例已超過40%,大量屋齡逾30年以上的建物不僅住得不安全,還壓縮了都市的土地再利用效率。都市更新與危老改建雖是政策重點,但實務上推動極其困難,主因在於整合成本高、法規程序繁瑣、稅制與貸款不配套。政府若真心想降低房價,應將都更視為解決供給不足的核心手段,推動專案審議、加速整合機制、提升容積誘因,並設立公辦整合專責機構,加快釋出位於精華區的土地與新供給。讓市中心的老社區有機會重建,才能真正「住得起」、「住得好」。

二、推動住宅規模化與標準化生產,降低建築成本

目前建築成本高漲,其中有相當比例來自非必要的人工作業與管理浪費。若能推動建築工法標準化、模組化,導入工業化生產與預鑄系統,將能有效降低單位成本。尤其若能透過大規模、完整街廓的建案開發,能有效降低每坪成本10%以上。政府可透過技術補助、標準制定與法規鬆綁,加速建築業升級轉型。同時,應鼓勵建商追求「低毛利、大規模」的模式,打破過去「高利潤、小案型」的高房價結構。

三、合理規劃基礎建設與交通,分散人口集中壓力

高房價現象多集中在台北、新北等雙北地區,主因是就業、教育與交通資源高度集中。若能以「軸帶式」或「節點式」規劃捷運、高鐵、輕軌與產業園區,讓民眾在30至40分鐘通勤時間內仍能享有就業與生活便利,可有效引導人口移動、降低房市壓力。例如桃園、高雄與台中若能結合AI產業、醫療專區、數位園區發展,再搭配交通與居住規劃完善的社區,將有助於拉開價格落差、緩解都會區的房價過熱問題。

四、重設房市金融政策,支持剛性需求、抑制投機行為

目前央行的限貸政策,雖然名義上針對多屋族與炒房客,但實際上卻連首購族、換屋族與建商也一併受到打擊,導致供給萎縮、需求被壓抑、但價格仍然僵固。這樣的政策設計,反而讓剛性需求更難進場。應回歸「精準金融」原則,對首購與換屋的剛性需求放寬貸款條件,並搭配購屋利息補貼、青年優惠方案等。同時,對短期持有、未申報出租、惡意炒作的行為課以重稅,讓市場回歸健康運作。

五、建構可負擔住宅制度,效法新加坡、維也納經驗

台灣目前的社會住宅數量不足,且多集中在特定區域,無法有效對抗市場價格。政府應設立「可負擔住宅長期基金」,結合都市更新、土地重劃與公私協力,打造「買得起、租得起」的多元住宅體系。新加坡透過國營建商與中央配屋制度,讓超過八成國民住在政府協助興建的住宅。奧地利維也納則以非營利開發模式推動社會住宅,在不犧牲品質與社區設計下成功壓低市場價格。台灣若要真正實現居住正義,應全面檢討現行住宅政策架構,朝向長效型的可負擔機制前進。

胡偉良觀點:從打炒房轉向「擴供給」,才是降房價正解

品嘉建設胡偉良認為,高房價是長期累積的結構問題,不能只靠喊話或壓制買氣就能解決。唯有從供給面著手,釋放土地、加速都更、降低成本、強化交通與制度支撐,才能讓民眾真正買得起、住得好。政府若能勇於改革,跳脫過去打房思維,轉向鼓勵合規供給與住宅公平,台灣的房價才有機會走向健康穩定,實現真正的居住正義。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