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聰明優秀的亞洲學生」,他到美國交換才發現台灣教育的狹隘與不足...

2018-01-16 15:25

? 人氣

剛到美國時,每星期總會定期和在台灣的爸媽通話,每當他們問起我的校園生活時,不知道是否是因為長期被刻板印象固化,我總會答以「美國學生好笨,簡單的數學也搞不定」、「美國的數理科考試絲毫沒有難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在與其他來自台灣的交換生交流後,我們都可以非常輕易、絲毫不須爭辯的歸納出那個早已是老生常談的結論:「亞洲學生的數理能力遠遠超過美國學生」。

我就這樣帶著自我優越的態度,以及那彷彿誰都無法超越的數理能力,樂意協助任何美國同學的課業問題,帶著人人口中「The smart Asian」的稱號,在美國高中過日子。

直到某天深夜,讀著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的最新著作《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書中提到人總是逃不出以自我為中心的漩渦,卻同時認為自己是絕對客觀,舉例而言,我們以人類的角度認為「狗是色盲的」,並認定這是個客觀的事實,但為何色盲的定義不是由狗、猩猩、雞的觀點而定義,而非一定是以人類為基準?

短短的舉例,讓我反覆思考著,當我以一個亞洲交換學生的角度,得出「亞洲學生數理好」的結論,這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嗎?

這個問題反覆著困擾著我,我一直思考著,來自台灣的我,與美國學生的最大差異在哪?台灣與美國的高中教育系統,難道只有課程難度的深淺不同嗎?最核心的概念究竟有何出入?

我於是把所有六個月來參加的課程、社團、體育隊寫下來,仔細回想著那群我稱作「笨」的美國學生,到底是如何看待學校教育與自己未來的發展關聯?我想從中抽絲剝繭,想著我若是個世界頂尖的企業主管,我會選擇雇用來自台灣的學生,或是來自美國的學生。

在美國高中裡,可以自由選課,如果是學術課程像數學、英文、化學等,會提供學生三個等級作為選擇,分別是普通(Regular)、較難(Honor)、以及最難的大學銜接課(Advanced Placement),而若是實作課程,儘管沒有分等級,但種類卻是眼花撩亂、包羅萬象,以我這兩學期的非學術選課而言,我選了初、中階烹飪、出版設計、經營實習、管理力及領導力培養、法律與正義、商業法、年度紀念冊設計等。除了這些之外,學校更提供包括木工、學前教育、攝影、合唱團、環境保育甚至是嬰兒照顧等課程供選擇。

在學校的圖書館裡,有著學校社團FBLA(Future Business Leader In America,美國未來商業領導)學生所經營的咖啡店,販售著咖啡、甜點、貝果等,從進貨、盤點貨物、當店員(我所修的經營實習課)、行銷廣告、到提供售後服務,全由學生一手包辦,老師只在旁提供意見,利潤則回歸社團內部,維繫社務運作。這個校園咖啡店的點子,讓學校贏得全美第二名的殊榮,也讓校園變成真實世界般,有著由學生經營的咖啡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