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席捲全球,成為政治、經濟與社會轉型的催化劑之際,也可望為保育領域帶來更多幫助。91歲國際保育專家珍古德博士今回應《風傳媒》針對AI在野生動物與棲地保育應用的提問,謙遜坦承自己太老了,對AI所知有限,但她的團隊成員的確早已運用AI,以提高保育效率。
2020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珍古德(Jane Goodall)今(6月9日)在唐獎基金會接受媒體聯訪。針對《風傳媒》記者提問,「團隊是否已應用AI技術於棲地監控與反盜獵等行動?」
珍古德回答:「AI確實正在被使用,像是可以辨識一些影像訊息,識別不同的黑猩猩,甚至為牠們命名。但老實說,那不是我的世界。我太老了。」她接著表示,回憶起年輕時獨自深入坦尚尼亞森林,觀察黑猩猩生活的日子,仍舊偏好以親身經歷與直覺理解自然。
然而,這份對自然的深刻連結,並不意味著她對科技抱持排斥。事實上,珍古德對AI的態度,正是從懷疑出發,逐步走向信任與擁抱。
從恐懼戒心到擁抱AI:一位保育者的思想轉折
在5月7日《Possible》Podcast節目中,珍古德與共同主持人、LinkedIn聯合創辦人霍夫曼(Reid Hoffman)展開了一場深刻對話,她回顧自己從手寫筆記轉向打字機,再過渡到電腦的過程。
她特別提到研究部門主管平提亞(Lillian Pintea)博士,是把GPS與衛星影像帶進岡貝(Gombe)研究站的關鍵推手,讓團隊第一次能夠透過影像說服當地社區參與保育規劃,甚至劃出保育區。
「多虧了衛星影像,他們才理解這些地圖的價值,像是在多雨時期,因為在過於陡峭的山坡上耕種而導致的土石流問題。」珍古德說,這不是冷冰的技術說服力,而是圖像讓人「看見」自然與人類行為的關聯。
她更進一步指出,無人機的出現,直接壓縮了傳統調查所需的時間與人力:「無人機幾週內能完成過去幾個月才能完成的事情,還能辨識樹木種類、估算高度與寬度,進一步計算碳儲存量,這些技術是革命性的。」
聲音與影像資料的AI分析,讓物種之間的語言被「聽見」
AI不只從天上俯瞰森林,也深入了動物之間的聲音溝通。珍古德提到,透過聲學陣列(acoustic arrays)與AI分析,他們在短短兩週內就在岡貝辨識出兩種此前未知的樹鼩物種。這些來自夜間森林的嘈雜聲音,過去幾乎無從解讀,而AI正在改變這件事。
她說:「當你聽到這些聲音時,你可以判斷你有多少個物種。」她期望AI未來能進一步區分警報聲與社交呼喚,甚至能從一整晚混雜的聲音中分離出各物種的「對話頻道」。
同樣的突破也發生在影像分析上。過去對於不習慣人類接觸的黑猩猩群體,研究人員難以辨識每一隻個體。現在,透過AI分析相機陷阱的資料,他們已能成功識別個體,這對非洲其他六個國家的研究也產生了即時效益。「我們以前根本無法做到這些事。」珍古德語氣平實,卻清楚透露出這些技術的深遠影響。

AI不是萬靈丹,但它可能是喚醒「同理心」的工具
珍古德沒有盲目吹捧AI。相反地,她明白技術一旦落入錯誤的手中,也可能變成壓迫與剝削的工具。她坦承自己一開始對AI懷有疑慮,至今仍對其誤用有所擔心,但她也認為AI有潛力幫助人們理解自然系統的複雜與細膩。
珍古德提出一個願望,「我希望AI能進入那些對動物進行殘酷實驗的人的腦海中……讓他們感受到動物的痛苦。如果AI能做到這一點,那將是非常好的用途。」
她要的不是更快的處理器或更高的辨識率,而是更強的共情能力。AI若能引導人類「看見」與「感受」其他生命的存在與苦痛,那才是它最值得被期待的方向。
91歲的珍古德至今仍奔走於全球,持續投身於環境保護、野生動物保育與永續教育的推廣。珍古德在今天媒體聯訪中談到生死議題時表示,自己將人生奉獻給觀察世界,從非洲的黑猩猩到推動「根與芽」計畫,想不出人生有比這個更偉大的冒險了。
珍古德2020年獲頒唐奬永續發展奬,以表彰她在靈長類動物研究的開創性發現,足以重新定義人類與動物的關係,以及她終身在地球環境保育工作上無與倫比的奉獻。2021年,國際珍古德協會與唐獎教育基金會共同簽署「亞洲保育計畫」(Conservation Projects of Asia)合作協議書(MOA),將研究補助費新台幣1000萬元投入永續保育推動。
(相關報導:
中俄關係「堅若磐石」?俄情報單位密查WeChat用戶,防中國間諜滲透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