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導訊】面對全球氣候政策與貿易新秩序的雙重壓力,企業減碳焦慮持續升高。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法金產品處處長蕭志鵬出席風傳媒趨勢論壇-碳夢想時表示,面對碳費、碳關稅等挑戰,企業減碳焦慮升高。中信銀行透過綠色貸款、永續績效連結貸款(SLL)與ESG資金組合式貸款,多樣性的ESG金融商品支持企業永續轉型資金需求,並導入綠色金融科技協助企業完成碳盤查與轉型評估,解決中小企業邁向永續資源不足問題,積極參與企業淨零轉型過程。
蕭志鵬指出,儘管川普再次退出巴黎協定並揚言推動高關稅,但全球主要國家對於淨零排放的承諾不變、政策也未延後,企業的永續轉型已是勢在必行。中國信託作為金融業者,正積極以「綠色金融科技」扮演企業減碳路上的推手。
蕭志鵬表示,碳焦慮來源主要包括未來即將開徵的碳費與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而近期更有匯率波動與全球貿易摩擦等變數加劇企業壓力。在此背景下,中國信託認為,協助企業建構低碳轉型能力,不僅是金融業責任,更是機會。
台灣許多中小企業在面對淨零轉型時常感到「不知從何做起」,不僅缺乏資源與專業知識,還要應對核心客戶要求的碳盤查與資訊揭露。蕭志鵬說,中國信託「355減碳專案」以「三大資源、五大步驟、五項服務」的架構,整合第三方合作夥伴一起協助企業從碳盤查、策略規劃、解決方案評估到資金融通,提供一站式輔導。
「企業轉型過程中最缺的是資金,而根據統計,50%的轉型資金來自銀行體系。」蕭志鵬指出,中國信託針對不同需求開發多元綠色融資工具,包括綠色貸款、永續績效連結貸款(SLL)與獨家的ESG資金組合式貸款。其中綠色貸款明確支持環境正面效益,如:低碳設備購置,永續績效連結貸款則依企業達成永續目標給予利率減碼獎勵,而ESG資金組合貸款則讓核心大企業透過綠色存款支持利害關係人協作推進轉型。
「這些融資工具已被多家大企業採用,包括聯電、和潤企業等,分別在減碳比率、再生能源占比與車隊電動化等目標上設有明確里程碑。」蕭志鵬指出,此類機制不僅創造經濟誘因,也有助企業建立碳管理文化。
在實務案例方面,中信銀行也援引兩家中南部的中小企業,一為鋼鐵加工業者,因無法提供碳盤查資料而影響業務推動;另一為出口至歐美市場的利基螺絲製造商,初期對於如何因應歐盟碳邊境管制(CBAM)要求不得其門而入。這兩案均透過中信的碳管理平台與355減碳專案順利完成碳盤查、診斷與資金媒合,展現轉型支持系統的即戰力。
面對2050淨零大目標,蕭志鵬強調,金融業不應僅以「降低高碳客戶往來」作為減碳策略,而應成為企業減碳的積極參與者。「我們加入SBTi(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承諾,在2030年以前降低授信所對應的碳排放量,但不是藉由撤資,而是透過提供必要資金與工具來協助企業完成轉型。」
對於即將上路的碳費與碳交易機制,蕭志鵬指出企業可藉由達成自主減量目標,爭取碳費減免,甚至符合資格可打六折、四折甚至兩折。同時,供應鏈中非高碳排業者的減碳量,亦可藉由國內碳權申請及轉讓給核心廠作為合併減量,創造雙贏。
至於「綠色金融科技」的挑戰,蕭志鵬直言:目前最大困難是「人才」。將懂金融的人與懂科技的人結合,不等於就能打造懂綠色金融科技的團隊,仍需制度化培訓與跨域整合。此外,跨業間的數據交換、資訊共享亦有法規障礙待突破。
蕭志鵬最後表示,永續轉型並不會因全球政經風向改變而停滯,企業或可因短期變數而調整支出節奏,但長期路徑不會改變。中國信託將持續深化綠色金融科技布局,與企業攜手邁向淨零未來。
(相關報導:
國資圖聯手中信銀行迎辦2025閱讀全壘打 「繪動青春」帶動全民閱讀熱情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