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愈大,愈無法「吃到飽」?腸胃老化、消化不良絕非胃酸過多,而是...

2016-04-21 12:11
30歲之後你還去火鍋、燒烤吃到飽餐廳?(圖/Pexels@pixabay)
30歲之後你還去火鍋、燒烤吃到飽餐廳?(圖/Pexels@pixabay)

人隨著年紀增長,平均大概是40歲左右,腸胃道功能開始衰退,敏感的人會自我察覺。我自己大概在44歲時發現怪怪的,覺得吃東西比較不易消化,特別是晚餐,而且吃完歐式自助餐之後,肚子會撐很久;到了花粉季節,腸胃道功能更糟糕。這是因為鼻子、眼睛應付花粉產生過敏症狀,胃酸分泌就會嚴重不足。

過敏和胃酸是一種很奇特的因果關係,英國醫師在三百多年前就發現氣喘病人的胃酸普遍分泌不足,而胃酸不足會導致兩個後果:第一,無法殺掉食物中的細菌,導致細菌在腸道作怪。第二,不能促進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質。

食物中的蛋白質若不能順利分解成胺基酸,就容易造成小腸中食物過敏。所以,從體表的過敏症狀,連帶引起腸道的過敏症狀,腸道一旦過敏,就沒有多餘能量發揮消化吸收的功能。於是,有過敏症狀的人,腸胃道功能會明顯下降。

問題還沒結束,腸道過敏會引起腸壁細胞間隙變大,導致未消化的食物分子從腸道「漏」到血液當中,這就是惡名昭彰的「腸漏症」。這時患者就會對很多食物產生不必要的過敏反應,結果又使過敏更加惡化。如果再失控,還會引起「腦漏症」,導致更多大腦功能的問題。

胃食道逆流、腸胃老化是因胃酸不足!

總之,腸胃道老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胃酸不夠,我在經歷花粉熱時深刻體會到這點,於是把整個來龍去脈搞清楚,研究出二個祕密武器,終於成功把開始老化的腸胃道逆轉到青少年時期。這聽起來似乎相當難以置信,請容我仔細道來。

我要再說一次,腸胃道之所以老化,起因是胃酸不足,而不是胃酸過多!絕大多數的胃食道逆流、胃潰瘍、胃吐酸患者,醫生認為他們胃酸太多,要吃胃乳片(制酸劑),其實這是天大的錯誤!

你如果請醫生確實檢查胃酸,絕大多數的上述病人,他們胃酸都是不足的,但由於胃藥市場在美國占了70億美元,所以大多數醫生將錯就錯,憑想像告訴病人胃酸過多,而不做檢測。總之,不管是胃食道逆流或腸胃道老化,把胃酸補足之後,腸胃道功能就會恢復,就是這麼簡單,可惜知道真相的人很少。

怎麼補充胃酸呢?我先公布第一個祕密武器—胃酸膠囊。沒錯,就是邊吃飯邊吞胃酸膠囊。至於要補充幾顆,這就因人而異。最簡單的測量方法,就是用餐到一半時,吞兩顆胃酸;下一餐用到一半時吞四顆,再下一餐吞六顆...以此類推,看看吞幾顆時會有感覺。什麼感覺?只要吞到足量的胃酸,胃會感覺熱熱的,或是餐後覺得這頓食物比平常還快消化。我當時自我治療的劑量是六顆,大部分病人差不多是在4-6顆,但還要看每餐吃蛋白質食物的分量而定。我如果吃歐式自助餐,會吞到八顆胃酸,這樣滿肚子的食物很快就會消化。 (相關報導: 你天天搭帳棚嗎?工程師壓力大容易不孕,想壯陽不想靠威而鋼,有更安全的辦法… 更多文章

補充胃酸之後,我的花粉症改善很多,腸胃道功能也恢復「正常」。不過這個正常必須靠胃酸膠囊,而不是真正自己恢復功能。就這樣過了半年,我心想一直補充胃酸也不是辦法,每天吃飯都要靠膠囊實在麻煩!而且對臺灣的讀者也不方便。因為胃酸膠囊在美國屬於營養補充品,在臺灣卻妾身未明,既不屬食品,也不是藥品,不能進口販賣,除非請有力人士去「增列」在食品名單中,否則只能到美國購買。臺灣有些法規非常僵化、不合理,這就是一個例子,有待未來改善。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
更多文章
風評:坑死散戶的「三無生技公司」大泡沫!
接任政策會執行長 蔡正元拜會王金平高喊「求救」
肯亞案交涉中 馬總統接受外媒專訪:不涉主權問題,而是分工問題
浩鼎案列被告、恐涉逃漏稅 張盛和:國稅局會約談翁啟惠
「國民黨最團結的一次」 藍委動員13人杯葛轉型正義條例
質疑台電綠電認購量低 立委當場申請
時隔百年,女性再度登上美國紙鈔 廢奴黑人女鬥士塔布曼膺殊榮
漢諾威工業展》德國將推動制定工業4.0全球化標準
想用出國躲教召?國防部:未核定免召人員 次年再次召集
新內閣被批沒亮點 蔡其昌比喻:擺盤漂亮反而很難吃
習近平親自視察 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首度曝光
陳水扁因病聲請停審,高院裁准
貓奴們跪安吧!英國外交部聘請首席貓官員,猜猜牠的工作內容是?
反對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立法 簡太郎舉3大理由
連續三年獲竹東冠軍米 莊正燈邀華山獨老品嚐
活到老、學到老 社頭鄉樂齡學習中心揭牌
0421讀報/自由:浩鼎案搜中研院 翁啟惠列被告
「運動i臺灣計畫」於南投開跑 預計舉辦117場次活動
赴南投視察體驗救災打火 張揆肯定消防弟兄救援辛勞
落實「地產地銷」 新社農會抽藤坑市集開張
布魯塞爾鋼鐵會議:美國稱中國應對全球鋼鐵產能過剩負責
BBC看布魯塞爾鋼鐵會議:雖開啟對話前景,全球產能過剩仍無解
英國研究:孤獨大幅增加心臟病或中風危險
【巴拿馬文件】揭成龍生意拍檔 包括內地政商猛人
全球財經掃描:油價創5個月新高 領漲股市
蘇迪勒風災處置專案報告 鄭文燦:樹立災後重建典範
讀者投書:《一把青》的新生社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用途?
百萬策展扶植文創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網羅新世代的記憶狂想
投資創新力,如何在春、夏、秋、冬都夠利?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被列貪污罪被告、限制出境
市場規模逾千億》中國90後的網路追星 催生「網紅經濟」
因孩子在校不願跟女老師握手 穆斯林家庭無法歸化瑞士惹議
張大春專文:語言美好——寫什麼都可以,就是別寫作文
舒緗家觀點:人類政治文明的兩道門檻
黃士修觀點:呼籲準經濟部長,正視物理之壁的現實
胡一天專欄:金融創新的人才投資瓶頸
吳典蓉專欄:揭露真相是知識分子僅有的武器
觀點投書:25%綠能可行嗎?
觀點投書:台灣無法「打壓中國」的日子即將到來,怎麼辦?
觀點投書:遠離公民社會的新政權
觀點投書:廢修法前,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應停止選舉
核一廠除役計畫環評 環署決議擱置再審
日本汽車大廠造假》三菱汽車油耗測試出包 62.5萬輛汽車全中標
流浪狗墳場!死亡率六都第一 高雄收容所挨轟
「像水手帶領航過暗礁」陳菊談新內閣:正是我們需要的團隊
世大運開閉幕遇雨發輕便雨衣? 北市府決策再度惹議
向柯市府辭職原來是要管國民黨黨產? 邱大展:言之過早
「名單讓人看了心寒」民進黨女立委批評 新內閣女性未達低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