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是可以預防的!」這句口號對遺族來說有多刺耳?她道出姐姐離開後,最沉痛喪親之路

2020-11-20 15:45

? 人氣

對自殺者遺族來說,「自殺」的本身可能已經不是問題,如何面對自殺才是問題。(圖/Unsplash)

對自殺者遺族來說,「自殺」的本身可能已經不是問題,如何面對自殺才是問題。(圖/Unsplash)

姊姊自殺的二十多年後,看著她的照片,我在鍵盤中敲下:「妳不懂,當時的我也不懂,自殺之後原來這麼難走下去。我只知道天都塌了,要說靈魂四分五裂也不為過。日子一天一天的熬,好不容易好一點點,卻又來來回回,站起來又跌倒。曾經,我總在喝下第一杯咖啡前,就想起你…」

「沒事了!就是想你。」對這句沒事了,感受很強、很深。我想,這是和解的意思吧!前年我住的社區有鄰居跳樓死亡落在大門口,剛發生時,大多數的人都繞路或搭電梯到地下室。我盯著碎玻璃看了許久,牽起女兒的手說,沒關係,我們走。

抬頭,雲淡風輕。這條路我走了27年!

為什麼這麼難?為什麼這麼苦?為什麼悲傷這麼複雜?關鍵當然是「自殺」。但是但是,對自殺者遺族來說,「自殺」的本身可能已經不是問題,如何面對自殺才是問題。我們只是悲傷的人,因為所愛死亡而哀慟逾恆的人。

我曾聽到一位醫師與遺族討論著「人有沒有自殺的權利」,一來一往,針鋒相對,各有立場,互不退讓。稍晚,我對那位醫師說,「她不是要討論哲學上的人可不可以自殺,她只是在苦苦哀求你接納她痛苦死去的孩子。」是啊!我的孩子只有我能罵,我對他的自殺也很生氣,但只有我能罵,你,不可以。即使他傷害了我,那也是我的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因為我們仍愛著逝者。誰在乎人可不可以自殺!實際上我們所愛的人就是已經自殺死了。

遺族不需要自殺防治的口號,「自殺是可以預防的!」「你可以不必自殺!」都讓許多遺族覺得很難受,好像不斷在提醒「如果自殺可以預防,他就不會死了!如果自殺可以預防,一定是有人做錯了!」是誰錯了,是我嗎?還是你?

人為什麼會自殺?誰該負責?可以預防嗎?該被預防嗎?什麼狀況下你會想自殺?有心想要支持、陪伴自殺者遺族的朋友們要釐清自己的答案。但請不要帶著自殺者都有精神疾病、自殺者遺族的自殺機率高、自殺很不好、很可惜的想法來陪伴。這樣不僅幫不上忙,還可能會造成傷害。唯一能夠幫助遺族的是「你能在現場」並且是不帶批評的存在!不批評逝者、不論斷遺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悲傷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情緒之一,也是極易引發他人同理心的情緒。(示意圖/pakutaso)
不批評逝者、不論斷遺族,讓時間療癒一切。(示意圖/pakutaso)

幾乎所有的悲傷專家都會同意自殺後的悲傷是最困難面對的, 許多人在悲傷調適期間曾經出現過自殺的念頭,也可能需要專業協助。我訪談的遺族中,每一位都曾經歷失學、失業或失婚的困境,足見遺族幾乎癱瘓人生的痛苦情緒。我不是在求助,我是在疾呼,這是常態,是必然出現的存在,沒有好或是不好。

擔任遺族悲傷專業顧問超過30年John R. Jordan曾在研討會上說:治療師最常犯的錯就是想修正,但我們該做的是提供字彙幫助表達,瞭解、尊重,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他進一步的舉例說:如果自殺者的母親歇斯底里,先生認為太太需要平靜,那麼該吃藥的是先生。

自殺者遺族需要的是被接納,被容許表達,對於沒有答案的為什麼可以保有安心的自在,自己要不要探究都沒有關係。正確的理解自殺:有些自殺真的很難預防,很多時候大家都盡力了。試著同理逝者曾經很痛苦堅持著,但是他寧願一死,這是他的選擇,我們難以理解也試著尊重。我們選擇繼續活下去,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追憶、祝福斯人。

我們可以在思念逝者時悲傷二年、五年、十年、一輩子,都很正常,沒有人能規定我們多久要走出來,實際上也沒有走出來這個迷思。走出來,要怎麼走?走去哪?其實我們的悲傷是正常的,當我們貼近自己的心時,別用框架、邏輯還有社會價值觀來壓抑自己。當喜則喜,當悲則悲。


後記:爸爸今年4月底發現食道癌晚期,陪他化療電療後,卻在7月發現自己得了乳癌。11月初我再因蜂窩組織炎感染超級細菌二次手術。今年共看了100次門診,住院100天...就像報廢了一般。

這一路雖然辛苦,跌倒了就爬起來,再跌再爬,患難受苦總是成長的開始,至少我學會了怎麼跌比較優雅,怎麼爬起來比較快一些。依然相信,所有的傷痕都會長出屬於自己的翅膀。

文/呂芯秦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社團法人台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粉絲專頁。(原標題:關於自殺,即使難以理解也可以試著尊重。)

責任編輯/焦家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