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每天中午那句「今天要吃什麼?」聽起來簡單,背後卻藏著創意練習的絕佳契機。你也常在選餐時腦袋打結、提不出新點子嗎?《創意細物指南》作者Wawa吳玉琥,以一個再日常不過的難題為引,拆解出七種實用的創意思考技巧,從聯想、轉換、借代到視覺引導,帶你輕鬆上手創意發想。
七個幫助你練習創意思考的小方法
首先,我們要找到真正的問題點,也就是前面一再提到的「先定義問題」,吃飯這麼簡單的事情我們一出生就會了,為什麼會變成一個難題呢?因為巷口的水餃吃膩了嘛!因為那間炸雞要等半小時嘛!因為人家今天不想吃韓式料理嘛。一切的一切都源於「不想吃」某樣特定的東西,所以「中午吃什麼」這個問題的真正難點不在於「吃」而在於「什麼」。
找到問題點後又該怎麼解決呢?每到中午,當有人開口問:「欸,午餐要吃什麼?」這時候你腦中可能會開始浮現很多選項,常見的比如水餃、炒飯、自助餐、便當……比較細心的人可能還會再加進其他需要注意的元素,比如餐點的價位、店面交通、是否可以內用、等待時間等資訊一併納入考慮。但是這些都是屬於發散性思考,只是在亂槍打鳥而已,並不會幫助我們更快找出到底要吃什麼。一沙一世界,讓我們由小觀大吧。
我整理了以下七個構思創意的方法,讓你在思考「中午吃什麼?」能更有方向。
一、故事表達法:針對有感觸的人事物,賦予意義並交叉找出故事
午休時間到了,當大家都因為不知道要吃什麼而陷入苦惱。此時你可以提議:「巷口那間水餃店都開到超晚,老闆感覺很辛苦,不然我們去捧場一下好了。」如此一來就把單純的「吃水餃」,變成一個「填飽肚子的同時也幫助到老闆」的故事,讓你提的點子增加了更多意義和說服力。
二、心智圖表法:聯結創意的各端點,直至拼湊出一個引人注意的概念
從午餐選擇的另一面思考,或從最源頭開始分析,發現月底將至,大家手頭應該都有點緊,加上最近工作頻繁、火氣甚旺,連身體都不太好,「不然今天改吃素食,當作養身。」透過整合各項資訊,你順利地將「工作頻繁身體差」與「吃素食」連成一線,成了符合各項元素的最佳解法。
三、資訊轉換法:藉由提供某種情緒、感受等心理層面,找尋可以轉換的目標
四、關鍵字發想法:以關鍵字為主,針對不同情境將不同的關鍵字組合起來
與故事表達法相似但本質不同,不需要賦予故事,透過各項關鍵字去找出吃什麼的理由,像是「天氣好冷」、「想吃肉」、「便當吃膩了」、「吃有飲料的」等關鍵字,引導大家拼湊出「吃個人小火鍋」的這個選項,當然會比起劈頭就提出「我想吃小火鍋」更顯得理由充分許多,聽的人也更容易接受。
五、視覺聯想法:運用既定印象將目的深植人心
用一張實際照片幫助聯想,比如在炎熱的夏天用腳輕踏溪水的一張圖片來暗示出遊可得到清涼的效果。就像今天有點想吃韓式料理,但不必直接明說,首先不經意地秀出你表姐上禮拜去韓國玩的照片,在大家羨慕不已並開始想像韓國風情的同時,提出「不然我們今天吃韓式好了」,這種先透過圖片讓意象植入眾人腦中,再提出「吃韓式」的妙招,自然能夠得到許多贊同的聲音,而且極有可能並不是由你口中說出的。操弄人心嗎?當然不是,只是小小的暗示罷了。
六、無差別聯想法:任意丟出關鍵字組,排列組合找出其中的關聯
跟前面的關鍵字發想法有點不同,而且這個方法也可以訓練發想的廣度與速度。流程中可以無差別地提出諸如「要好吃」、「要夠快」、「要實惠」、「能吃飽」等關鍵字,藉由不斷扔出的字組,排列互調之後得到「吃速食」這個選擇,因為你已經丟出許多關鍵字,所以聯想後它就會是一個最大共識,也是快速解決問題的一個手段。
七、借代重構法:用熟悉的事物替代原有概念
比如用厚薄適中的棉被形容一件外套,讓人快速聯想到它是保暖又舒服的。你覺得有間炒飯很好吃,但要怎麼說服朋友們去呢?光是說「炒得很香」、「粒粒分明」這類形容恐怕沒什麼幫助,但如果你說「這間聽說是炒飯界的精品」、「誰誰誰來台灣會特地去吃」、「網路評分不低」等非親身體驗的經驗重構,大家雖然沒吃過,但一聽就知道很很厲害,也激起了想嘗試的欲望。
你可能會好奇,只是為了解決「午餐吃什麼」,就洋洋灑灑列了七個方法,是不是有點太費工了?但我相信看到這邊的讀者,已經嗅出我舉出這些例子的真正意圖,才不是真的想討論如何填飽肚子。我是在利用「午餐吃什麼」這樣一個每天都要面對,而且極其生活化的小問題作為前導,引領你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七種幫助創意發想的小技巧。
事實上這七個技巧可不是只局限於選擇午餐,同樣的框架,你也可以套用在各種面向:「怎麼樣有創意地介紹一部好電影給朋友?」「如何有創意地說服爸媽我要搬出去住?」「該怎麼跟另一半解釋為什麼今天約會遲到?」這些生活中的大小面向,都是你練習創意發想的好時機。
當你把找尋問題跟創意思考融入自己的生活,習慣成自然,真正需要你發揮創意的時候,就不用擔心靈感會不會碰巧不上門,或是今天沒有被雷打到腦袋瓜了。就像我在章節一開始就不斷強調的,創意並不是一門玄學,而是正確找到並定義問題。透過日常生活的觀察與練習,有意識地把思考的過程不斷重複使用,這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創意發想生活練習了。
不論是哪一種創意思考工具,都沒有絕對的先後順序或使用頻率的高低建議。並非哪種創意適合哪種工具,重要的是你的個人習慣與特質能將哪種工具發揮得更淋漓盡致。這個章節提到的工具在初次使用可能會有一點不順手,但請相信我,經過有意識的練習,你的創意思考強度與速度,都會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而提高。
作者介紹|Wawa吳玉琥廣告樂血研究院院長
法樂數位聯合創辦人,曾任奧美ONE副藝術指導、李奧貝納廣告副藝術指導、穿透力創意行銷副創意總監。熱愛廣告的他,愛到自己開了間廣告公司「法樂數位」,即便在廣告路上被折磨了23年,依然無懼挑戰,結合數位、行銷、策略,持續探索廣告的可能性。
經手近500個廣告行銷專案,始終不懈追求突破。同時創立自媒體「廣告樂血研究院」,以「廣告很累,廣告很美」為核心理念,透過 Line、Instagram、Threads、YouTube、Podcast 等社群平台,分享廣告背後的故事與魅力。過程中不斷嘗試與突破,繼續磨練並精進數位及廣告技能,希望從中啟發更多人看見廣告和創意的價值。他相信,廣告不僅是傳遞訊息,更是一種能與人心產生共鳴,期許透過自我的經驗以及累積的能力,用創意連結人心,引領自己與他人邁向更透澈、更美好的創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