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在當前利率不確定、景氣反覆變化的年代,許多定存族開始陷入兩難:該把資金投入殖利率看似誘人的台灣金融股,還是轉向強調穩健的美債ETF?如果只以「一刀切」的方式單押一邊,不僅可能面臨踩雷風險,更可能錯失另一邊的潛在漲勢。投資從來不是簡單的選邊站,而是如何在變動的市場中,透過精準的資產配置,找到時間與風險的最佳平衡點。本文將深入探討,2025年後面對複雜的金融環境,投資人該如何布局金融股與美債,才能穩健獲利。
在利率不確定、景氣反覆的年代,許多定存族開始思考:該把資金放進殖利率高的台灣金融股,還是投入殖利率不差且穩健的美債?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但若我們以「一刀切」的方式選擇單一資產,不僅容易踩雷,還可能錯失另一邊的漲勢。投資從來不是選邊站,而是如何透過資產配置,掌握時間與風險的平衡。
一、金融股漲、債券跌:從2023預期到2025現實的巨大落差
2023年底,市場普遍預期美國聯準會(Fed)的升息循環即將結束,並期待2024年將展開降息。許多專家因此建議投資人趁著債券殖利率處於高檔、價格低迷之際,逢低承接長天期美債,布局未來的利率反轉行情。
以元大美債20年(00679B)為例,自2023年10月市場開始押注2024年降息以來,其價格從28元反彈至31元,反映市場對降息的樂觀情緒。然而,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連續四次CPI數據皆高於預期,使市場對降息的預期迅速降溫,也導致元大美債20年(00679B)價格再度回落至28元。
經過數月高於預期的通膨壓力後,到了2024年5至7月,CPI終於連續三個月低於市場預期,市場普遍認為聯準會將於9月正式啟動降息循環,也讓美債價格再次反彈,元大美債20年ETF重新站上32元關卡。
然而,這波備受期待的「降息行情」,卻在2024年9月18日聯準會正式降息兩碼後意外反轉。原本以為將迎來曙光的投資人,沒想到等到的卻是現實中的「美債噩夢」。降息後美債不升反跌,價格反而持續走低,徹底顛覆了市場對「降息利多」的普遍認知。許多原先預期美債將展開反彈的投資人因此套牢滿手,甚至有專家曾表示28元是元大美債20年(00679B)的「鐵板區」,鼓勵投資人逢低加碼;然而隨著價格一路下探至25元,不少亂摸底的投資人,如今已虧損超過一成。
與此同時,台灣金融股則表現強勁。在景氣復甦與金融業獲利回升的帶動下,2024全年金融類股指數上漲超過20%,其中富邦金、國泰金等大型金控更交出超過五成的漲幅。也就是說,原本被認為「位階高、不值得買」的金融股卻一飛沖天;而被市場視為「跌深反彈」機會的美債,則陷入下跌深淵。單押任一邊的投資人,不僅錯過另一方的行情,更可能遭遇實質損失。 (相關報導: 金融股大紅包來了!不是中信金、國泰金,這1家金控獲利居冠,還有2檔「隱形高殖利率」股 | 更多文章 )
進入2025年後,隨著川普再度當選總統,美國財政赤字與信用評等問題再度被放大,加上台幣升值壓力升高、美債市場信心動搖,使得美債ETF再度破底。元大美債20年跌破前低,創下新一輪低點,也讓投資人重新審視:在錯誤的預期與錯誤的時機下,單押美債的風險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