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波蘭總統選舉結果出爐,選民再次將政權交給一位明顯親美、保守、對歐盟持懷疑態度的納夫羅茨基(Karol Nawrocki)。這樣的選擇在歐洲自由派圈內引起擔憂,但若回頭檢視波蘭歷史與戰略文化,這一結果其實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波蘭是歐洲地緣政治的「走廊國」——夾在德國與俄羅斯之間,歷史上反覆遭到瓜分、侵略與出賣。1939年納粹德國與蘇聯秘密簽訂《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也就是所謂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共同入侵波蘭,儘管當時英國與法國名義上對德宣戰,卻幾乎未採取實質軍事行動,波蘭很快陷落。這段「被盟友拋棄」的歷史傷痕,至今仍深植波蘭集體記憶。
戰後雖納入戰勝國一方,但波蘭的命運並未好轉,而是被迫接受蘇聯主導的共產政權,長達數十年。對許多波蘭人來說,「西方」在關鍵時刻並未阻止蘇聯擴張,而真正終結納粹、令蘇聯有所顧忌的,是美國的軍事力量與北約的組建。
冷戰結束後,波蘭積極融入西方體系,加入歐盟與北約。然而,與歐盟的「婚姻」始終存在摩擦。從司法改革到LGBT權利、新聞自由,波蘭多次與歐盟產生爭執。在波蘭的保守派眼中,歐盟不只是資金來源,更是文化與價值觀的施壓者。他們憂心波蘭的天主教傳統、民族主權,會在歐盟日益統合的體制下逐漸被侵蝕。
相比之下,美國的形象則穩定許多。波蘭視美國為最可信賴的安全保證。尤其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與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波蘭更堅定地將安全依靠美國與北約,而非歐洲本身。事實上,波蘭政府甚至主動要求美軍駐紮,增購美製武器,是歐洲對美國軍事合作最積極的國家之一。
因此,波蘭選民選出一位親美、敵意歐盟的總統,不應被簡化為「民粹主義」或「反歐風潮」。這是長期歷史創傷、文化防衛與戰略現實交織下的產物。波蘭的右轉不是一時情緒,而是一種結構性的選擇:在地理上被夾擊的國家,只能選擇一個真正能保護它的「可靠盟友」。
在這個地緣政治重新洗牌的時代,理解波蘭,不只是理解一場選舉,而是理解東歐集體安全焦慮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