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想過,「香港商人」這個身份,究竟是怎樣誕生的?他們是白手興家的自強典範?還是借助殖民制度與華洋中介的歷史角色?在全球資本與政治動盪交織的背景下,香港的移民與商人群體,正好為我們提供一段關於城市如何創富、創傷與再生的多重歷史。
本次整理的五本專書,分別聚焦於林護、李嘉誠、永安家族、女性商人群體與華資企業的資本遺產,帶領我們從不同角度認識百多年來「移民—商人—香港」之間的命運連結。這不僅是資本與勞動的歷史,更是遷徙與歸屬、性別與階級、制度與身份的交織圖像。
一、《李嘉誠傳》——從潮州避難到環球資本王國
李嘉誠的成功故事幾乎已成為香港商業史的神話敘事。他作為一名戰後潮州移民少年,白手起家創立長江實業,逐步建立起地產、能源、通訊、零售等多元版圖。然而,文章並不止步於讚頌,而是質疑:「李嘉誠的成功,是否可以為今日香港移民提供啟示?」
作者指出,李氏的起飛,得益於戰後香港的經濟結構轉型、殖民政府的自由貿易政策與華資企業的興起時機。他的故事是機會、膽識與政治關係的複合體,也體現「資本移動自由」在香港制度下的運作優勢。對比今日,移民社群已面對樓價高企、產業集中與社會階級固化等限制,難以再複製李嘉誠式的資本傳奇。這提醒我們:傳奇之所以成為傳奇,往往是歷史條件的偶然聚合。

二、《林護:孫中山背後的香港建築商》——專業身份與「華洋中介」的雙重角色
林護是殖民香港早期少數擁有醫學博士學位的華人之一,其後轉向商界發展,並成為大藥房、教育與報業領域的重要人物。他的經歷代表着早期受西式教育啟蒙的南來知識分子,如何利用專業技能在殖民秩序中開拓出「非正式中介」的商人角色。
作者揭示,林護等人既不完全屬於本地華人傳統商幫,也不被英國上層視為平等對待的資產階級,他們身處一種曖昧的制度空間,卻也正因此得以游走其間,擁有比傳統商人更寬闊的視野與資源。此類人物在殖民地社會的權力分層中,常被定位為「調解者」、「過渡者」與「開拓者」,同時也建構起香港中產與專業階層的早期雛形。

三、《才德之間:華人家族企業與婦女》——隱形的經濟主體與性別經濟史
長期以來,香港商業史多由男性主導的成功敘事主導,然而這篇針對女性移民商人的文章,則打開另一道視角:在無數家庭移民故事中,女性如何透過家族經濟、小本經營與非正式網絡,支撐着香港的經濟基礎。
書籍《才德之間》所記錄的,不只是女性創業的故事,更是女性在傳統社會角色限制下,如何尋找空間,重構家庭與社會期望的方式。從經營小店、進出口貿易到地產與餐飲,這些女性商人並非商學院畢業或資本雄厚者,而是靠着移民社群之間的信用、勞動與韌性,在一個男性為主的資本世界中打出自己的位置。 (相關報導: 書頁下的戰場》我們曾如何觀看香港?—六件旅遊實物的記憶裝置 | 更多文章 )
作者更指出,性別與移民雙重身份,使這些女性必須面對「三重無形資產剝奪」:缺乏正式資本、無政治話語權與家庭角色預設。然而,正是在這樣的歷史結構下,她們發展出更細密的人際經濟網絡,創造出一種以社群為核心的香港式微型資本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