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廣告明明魔音洗腦,為何你卻越看越喜歡?他用一個心理現象完美解釋,原來都是精心設計

2020-10-22 15:26

? 人氣

消費者會賦予熟悉的品牌更多的選擇權重,因為他們不必再費力做背景調查,潛意識會走捷徑,認為一個品牌能長久存在一定有它的道理。因此,如何管理好自己品牌的「存在感」是經營者的一門必修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面熟效應」

我們僅與某個人見過幾次面,但也能與其建立某種比較好的關係。比方說,一開始我們對某人無好感也無惡感,但時間長了,由於這個人不會傷害或侵犯我們,我們可能就會對這個人產生好感。

這正應了一句老話: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而在心理學上叫做「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

心理學家認為,曝光效應的產生,是因為某個重複曝光的刺激並沒有產生不好的影響,於是這種刺激,最終就會成為一個安全信號。

通俗的講,曝光效應也可稱為「多見效應」或「面熟效應」,這個心理效應的關鍵在於一個「多」字──量比質更重要。

有位日本行銷專家認為,維護客戶關係大有學問,見面時間長不如見面次數多,每月10分鐘的簡單拜訪要勝過每年打一次高爾夫球。可以說,簡單的露臉,持續的曝光,就能獲得人氣,這就是面熟效應。

我們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起初很不喜歡某部電視連續劇的主題曲或片尾曲,但聽了幾次之後,覺得這首歌還是挺有旋律的,蠻好聽的。再聽幾次後,我們發現自己已經喜歡上了這首歌,且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羅伯特.扎榮茨(Robert Zajonc)是史丹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博士。羅伯特透過實驗證明,人們越常看到同一個刺激因素,就會越喜歡它。羅伯特在1968年進行了一次實驗,他準備了12張某大學畢業生的照片,然後隨便抽出幾個人的照片,並讓參加測試的學生看這些照片。

開始實驗時,羅伯特對這些參加測試的學生說:「這是一個關於視覺記憶的實驗,目的是測試你們對自己所看的照片,能夠記憶到何種程度。」

其實,實驗的真正目的在於,了解觀看照片的次數與好感度的關係。觀看照片的次數分別為0次、1次、2次、5次、10次、25次等6個條件,按條件分別觀看兩張照片,且隨機抽樣,總計86次。

實驗結果表明,受試者對照片上人物的好感度與照片觀看次數成正比。也就是說,當觀看照片的次數增加時,不管照片的內容如何,人們的好感度都會明顯增加。這也清楚的證明了曝光效應的客觀存在。

羅伯特後來又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虛構了三個單字,分別是abcdice、ganghood、bokebang。其實,這三個單字並不存在。然後,他開始重複說這些單字,讓受試者猜測這三個字在突厥語中表示的是好事還是壞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大是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