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歌頌烏克蘭民族主義—包括極端民族主義—來激發台灣國族主義是台灣綠媒談論俄烏戰爭的一條隱約但固定的軸線。近日《報導者》做了一系列〈基輔現場〉「深度報導」,這些報導疑似為了煽動民族主義而不惜宣揚另類事實,甚至傳達「和平的條件若不夠『好』還不如不要和平」此般鼓吹延續戰爭的訊息,將不斷被送上前線絞肉機的年輕生命視為糞土。
在〈通往戰爭的和平計畫?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等烏克蘭公民領袖,怎麼看川普的談判盲點?〉這篇報導中,《報導者》特約記者劉致昕訪問了一位「烏克蘭公民領袖」阿利耶夫。阿利耶夫指出烏克蘭從歷史中學到不少殘酷教訓,因為無論是「1994年的《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1997年「確認兩國邊界不可侵犯」的《俄烏友好條約》(Russian–Ukrainian Friendship Treaty),或2014的《明斯克協議》(Minsk I)、2015年的《新明斯克協議》(Minsk II),俄羅斯每一次都不顧協議內容發動入侵。」劉致昕在另一篇〈專訪烏克蘭前外長〉報導中也重複加強讀者的印象:俄羅斯四度撕毀協議。
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一回事,為掩飾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者鑄下的大錯而扭曲史實則不可取。若這麼做是為了鼓勵台灣勇敢步烏克蘭後塵擔任美國代理人就更不可原諒。明斯克協議的拒執行方不是俄羅斯而是烏克蘭,這個事實不僅無可否認,同時就連劉致昕自己所訪問的烏克蘭前外長也在受訪時實話實說:「接受《明斯克協議》是為了緩和局勢,並試圖爭取更多的時間來增強我們的實力。這也許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我們已盡力。」 換言之,烏克蘭在2015年簽訂本可結束烏克蘭內戰並保障烏東部份區域自治的《明斯克協議II》當下,就已經不打算履行協議而是存心在欺騙俄羅斯。當年代表烏克蘭簽約的前總統波羅申科在2022年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得意表示:明斯克協議幫烏克蘭買來時間建軍,是「了不起的外交成就…在俄羅斯發動侵略後,都沒聽到任何批評明斯克協議[不執行]的聲音。」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及法國前總統歐蘭德也都證實了明斯克協議是被用來欺騙普丁的史實。
在台灣,我們被訓練成不必忠於史實,只需埋頭複誦俄羅斯與中國是永遠的邪惡侵略者、烏克蘭與台灣是永遠的無辜受害者、西方及其主流媒體餵食的資訊永遠無需懷疑。於是談論史實反而顯得像個叛徒。如此危險的資訊認知泡泡是誰在建構維護?《報導者》這系列烏克蘭深度報導本身即提供了有趣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