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重新提名包括司法院正副院長在內的七位大法官人事,相對於第一次提名的爭議備出,法、學界的批評聲浪降低許多,意外的是,對檢察官出身且無法官經驗的蔡秋明被提名為院長,藍綠白朝野三黨第一時間的反應難得一致,民進黨總召柯建銘脫口而出「檢察官當司法院長,當然不妥」,為何不妥?藍白立委黃國昌,翁曉玲一句話解答:「難道要走回審檢一家親的老路嗎?」
蔡秋明被提名為院長,他自己都表示,「是一個很大的SURPRISE,我自己現在還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謝文定為威權時代檢察官經歷付出代價
事實上,檢察官出身被提名為司法院長的,蔡秋明不是第一人,前總統蔡英文第一次提名大法官人選碰壁,就是檢察官出身的謝文定,然而,因為他在威權時代承辦的諸多政治案件中扮演的角色─包括林宅血案、美麗島事件等,被嚴厲質疑,「不論是威權體制的打手或者小螺絲釘,都不適合在民主時代出任保障人權的大法官。」謝文定最後主動婉謝提名。即使是謝文定,他在被提名為院長前,已經任命司法院體系,曾任司法院秘書長和公懲會委員長。
相較之下,蔡秋明一生只做一件事─檢察官,值得敬佩却也格外令人側目。根據司法院組織法,曾任檢察官十五年以上成績卓著者,就有資格被提名為大法官,而蔡秋明的檢察官生涯已經二十九年,出任大法官的「形式資格」無可挑剔;但直接三級跳成為「司法院長」,就另當別論,畢竟「司法院院長綜理院務及監督所屬機關」,若不能服眾,如何領導?這也就是為什麼柯建銘會直觀的表示,「院長一定要由法官或學者出任」,過去院長以名重士林的學者為主,即使是司法實務出身,但在學界亦富名望。
此外,審檢的角色不同,檢察官是不是「司法官」素有爭議,蔡英文召開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中,檢察官定位就是一個分組的重要議題,當時還是律師如今已是大法官的尤伯祥被曾頗為犀利的質疑:「檢察官的司法官屬性:一場買空賣空的把戲?」他舉大法官笫三九二號解釋,大法官認為檢察署雖有「廣義的司法作用」,但檢察官不是法官,不能行使羈押權,因為這號早在一九九五年的解釋,過去檢察官可能直接執行的羈押、搜索、監聽陸續回歸法院,一般認定檢察權屬「行政權」而非「司法權」,這也才有了二十年後司改國是會議的討論。
蔡秋明「奉命起訴」被法官痛斥「表態搶功」
不過,討論一圈,在法務部堅持檢察官即使不是「法官」但也不是「行政官」,檢察官準用《法官法》的現狀並無改變,但「檢察一體」的原則也沒有改變,簡單講,檢察官仍得受檢察首長的指揮,這也正是政治干預「司法」的關鍵破口,也是民眾不信賴司法的主要根源;諸如奉命搜索、奉命聲押、聲押不成再三抗告,直到法院服軟、奉命起訴…,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對檢察官出任司法院長的觀感如何,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