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電價應由民生與產業共同分擔

2025-03-27 06:00

? 人氣

國際能源價格大漲,各國電業都因虧損而大漲電價,台灣電價保持微幅調漲,台電持續吸收發電成本而持續虧損。(資料照,柯承惠攝)

國際能源價格大漲,各國電業都因虧損而大漲電價,台灣電價保持微幅調漲,台電持續吸收發電成本而持續虧損。(資料照,柯承惠攝)

立法院刪除台電補助勢必迫使電價調漲才能支撐台電長期吸收價差的虧損,雖說大家都討厭漲價,但也能理解電價上漲是國際皆然。只是前幾次調整都以產業電價為主,從各國經驗與過去價格的比較來看,民生電價確實該檢討。適度讓民生與產業共同分擔電價漲幅,能幫助我國產業維持國際競爭力,亦或許能成為加速節能發展的契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立法院砍補貼迫使電價調漲

國際能源價格大漲,各國電業都因虧損而大漲電價,台灣電價保持微幅調漲,台電持續吸收發電成本而持續虧損。日本、法國等政府都提出高達七千億台幣的財政預算來補貼能源價格,台灣政府今年要補貼台電一千億預算卻被立法院全數刪除。電價比人低,少少的補貼又被立法院刪除,必然迫使電價調漲。

近幾次產業電價已漲58%,民生電價則僅調7%,等於漲幅都是「產業扛」,因此這次產業界也出現聲音,雖然台灣電價跟國際相比是非常便宜,應該適度調漲反映成本,但不應由產業獨自扛,民生電價也該分擔。

台灣民生電價低於多數國家

台灣的工業電價在全球排名前幾低,民生電價也是亞洲周邊國家如日本、韓國、越南當中最便宜,更別說遠低於許多歐美國家了。

民生電價分為住宅和小商家兩類,其中,住宅電價最低級距所含用電度數各國雖然不同,但最低單價的部分依然是台灣最低,例如夏月用電50度,台灣每度1.68元,低於越南2.46元及日本6.62元;再以300度來看,台灣每度2.45元,也低於韓國的每度2.88元。

住宅電價早就該調漲了!

級距1000度以上高用電量的住宅以及小商家電價先前已有調整,但級距較低的住宅電價卻長年維持低價,只在去年微漲3%, 330度以下住宅電價甚至遠低於二十年前。(若不是爬文資料有限,很可能比三十年、四十年前還低)。

現在有什麼東西是比二十年前還便宜的?何況全球能源大漲的時代,台灣住宅電價卻比過去更便宜!電價乖離成本已到離譜的境界,台電賣一度就虧一度,這種情形換成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不虧損,早就該處理!

漲住宅電價就是不照顧民生嗎?

低級距住宅電價便宜是想照顧用電量低的弱勢家庭,但後來發現,弱勢家庭電器老舊、耗電量大,電費反而經常達到較高收費級距。若只不斷增加高級距的單價,而非讓低級距適度調整以分擔漲幅,弱勢家庭負擔只會更重。另外,有民眾為了規避較高級距的收費,刻意申請將自家用電分成多戶計價來逃漏電費。種種低級距電費單價過低所造成的現象,都扭曲了照顧民生的原意。

假設依照新聞報導民生電價調整大約10%來計算,330度以下每天多負擔的電費不到6元,比手搖飲升級大杯還便宜,換算成每個月電費也才約600元,應是多數家庭都可負擔。

平衡負擔有助維持國際競爭力

其實,日本、法國、英國及德國等許多國家的住宅電費都比工業電費貴。有將近七成電力依靠核能的法國,住宅電價是工業的1.6倍;而有自產油氣的美國,住宅電價更高達工業電價的2倍,其近年電價調漲的幅度,也是住宅電價調得比工業多。

目前台灣住宅電價平均2.77元、工業電價4.27元,韓國則分別為3.98元及4.98元。若要保持相對亞洲鄰國較低的電價吸引產業投資台灣,則工業電價再漲的幅度有限,因此民生電價適度調漲,作為與產業的共同分擔,有助於提升產業投資意願及維持國際競爭力。

住宅電價適度提高還能成為促使民眾主動節能的驅力,減少用電就減少碳排,淨零永續也是國家競爭力的一部分。真要說起來,民生與產業共同分擔電價漲幅,維持國際競爭力,留住產業在台灣,吸引投資創造就業,其實也都能算是在「拚經濟顧民生」不是嗎?

*作者為科技業工程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