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又被割韭菜?升息期間急著賣保單、買美元卻仍賠錢,是因為沒搞懂這件事

2023-06-05 12:00

? 人氣

金融商品沒有好壞之分,根據自己的需求與屬性,做好資產配置才能保持長勝。(示意照,非當事人,柯承惠攝)

金融商品沒有好壞之分,根據自己的需求與屬性,做好資產配置才能保持長勝。(示意照,非當事人,柯承惠攝)

去年3月迄今,美國聯準會(Fed)為了抵抗通膨,1年內升息9次,共計19碼,利率上升至5%,帶動美國公債殖利率、美元指數同步走高,卻也在今年初引發金融市場震盪。(編按:聯準會今年5月宣布第10次升息,利率升至5%~5.25%區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據報載,過去1年,許多民眾受金融機構理財專員遊說及升息趨勢吸引,大量將過去幾年購買預定(宣告)利率較低的保單解約,改存美元定存或購買美元債券,但以美國公債在這期間價格計,出現4%至10%損失,而這還不包括購買債券的手續費及保單解約費用。運氣好一點的人,當初若用新台幣28元換匯,以美元升值至30.5元,就有近9%的匯兌利益可填補損失。然而以此為例,到底是身為散戶的你賺到?還是金融業者賺到?

金融商品沒有好壞之分,端視個人需求而定,但挑選金融商品時,若非一開始就配置錯誤或因銷售人員錯誤引導,否則短線進出絕對不是好方法,長期持有才是好的策略。而能根據自己的需求與屬性,做好資產配置也才能保持長勝。

投資、理財是兩碼事

投資股票、債券與購買保險的資金,原本就是兩筆不同的錢,不該混為一談。對於股票與債券,只要有資金,便可以視市場行情隨時交易;但購買保單就沒那麼容易,不只需要資金,還要審核投保動機、年齡及身體健康。若當初購買保單的目的,僅是作為閒置資金的配置,小賠小賺白忙一場也就算了,但若是為了家庭保障或預留稅源而購買保單,短線進出的結果除了可能買不到原來條件的保單,更可能因為實質課稅原則,造成保單喪失相關稅負優惠,恐怕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投資跟理財不同,投資是將本求利,唯一的目的就是獲利,但最後到底想賺多少?何時賺到?是否停損?可能都不在原先的預想範圍,甚至會臨時改弦易轍。

但理財不一樣,理財規畫是透過科學化分析與步驟化安排,以提高達成人生各階段不同財務需求的可能性為目標。需要先檢視目前擁有的資源以及面臨的限制,試算未來的各項財務缺口,累積儲蓄、預留緊急預備金,做好風險控制並安排移轉分散的管道,擬定穩定且易於執行的投資策略,挑選適合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組合,最後再定期的檢視與調整。

每個人都想有錢一輩子,絕不會只想有錢一下子,投資雖然是理財規畫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只是其中一部分。美好人生理財不可少,樂活養老規畫要趁早,但切記還沒做好理財規畫前,別急著投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智富,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作者/廖一聰(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CFP®))

責任編輯/林彥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