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願冒著感染SARS風險,也要吃野味!揭露中國饕客對果子狸愛不釋手的背後原因

2020-10-28 11:24

? 人氣

2005年,科學家發現中華菊頭蝠(Chinese horseshoe bat)身上的SARS病毒與人類SARS病毒分離株的相似度介於88%~92%。然而,蝙蝠病毒因為缺少了一個關鍵蛋白質,無法與人類細胞表面的受器結合,所以不具有直接感染人類的能力,必須先找到中間宿主做為跳板。2013年,由中國、澳洲與美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有了另一個重大發現。團隊在雲南省昆明市的一個蝙蝠洞裡,發現兩個新的冠狀病毒株。不同於先前的蝙蝠病毒,這些病毒株已經帶有關鍵蛋白質,能感染包含人類肺部細胞在內的哺乳類細胞。這項發現雖然不能有效證明SARS能透過蝙蝠直接傳染給人類,卻足以說明蝙蝠SARS病毒能夠感染人類,與立百病毒(Nipah)、亨德拉病毒(Hendra)等其他蝙蝠病毒一樣,皆能導致人類發病。研究共同作者暨美國非營利組織「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主席彼得.達薩克(Peter Daszak)指出:「我覺得人類不應該再獵殺蝙蝠,也不應該再吃蝙蝠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類也不應該再吃果子狸。研究人員在果子狸身上找到SARS病毒後,中國政府隨即禁止傳統市場販售果子狸,並要求相關業者嚴格落實感染管制措施,大刀闊斧的作為值得稱許。然而,中國饕客似乎難以抗拒珍稀野味的誘惑,不消多久,市場需求又讓果子狸價格飆漲到一隻200美元,看來不管當局如何禁止,餐廳菜單上還是能看到果子狸料理。為什麼中國人對果子狸如此愛不釋手?對許多人而言,果子狸是上等美饌,無論炭烤、紅燒或燉煮都無比美味。相傳果子狸也能滋補陽氣,傳統中醫理論認為,陽氣是人體內產熱的一股能量,天冷時有助保暖禦寒,因此秋冬時民間流行吃野味。

愛滋疫情爆發後,世人了解到食用叢林野味的文化與便利的國際交通,提供了人畜共通病菌感染人類、橫行全球的大好機會;二十一世紀的SARS疫情,則點出人類對外來野味的口腹之慾,加上便捷的跨國飛行,背後其實隱含不小的傳染病風險。SARS只是跟著旅客搭上飛機,就成功在30國釀成疫情,也因此被稱為「千禧世代第一個搭飛機旅行的疾病」。病毒只需要潛伏在不知情的民眾身上,就能搭著便車,輕鬆飛往新加坡、河內市、多倫多市等國際大城。病毒這次剛好在京華國際酒店找到人類宿主,只能說業者非常倒楣,但是任何一家接待國際商務旅客與背包客的香港飯店,都有可能經歷同樣的命運。一旦能以氣溶膠形式散播,病毒的傳播路徑就能連成一張密密麻麻的大網,將地球團團包圍,好比拿來一張德國漢莎航空(Lufthansa)的航線圖,將其中節點兩兩相連,重複操作10次後得到的結果。這是人類不曾面對的可怕威脅,各界也因此體認到國際空域和國家之間的實體邊境不同,人員與病原體的往來流動非常頻繁,也造就許多防疫破口。引裴偉士與管軼所言,繼九一一事件與炭疽桿菌信件攻擊之後,SARS在在提醒了我們:「大自然仍是人類社會最大的生物恐怖攻擊威脅。」

這次疫情也提供了其他教訓,其中最寶貴的一課,也許是了解政府刻意隱瞞,可能造成全球防疫網的一大漏洞。透過網路與新興網路爬蟲科技,世界衛生組織也許能偵測遠在異地、難以覺察的流行疫情,但政府仍能以看不見的國家之手封鎖消息,甚至在國內散播不實資訊。公開資訊可能衝擊國家經濟與政治利益時,政府尤其有掩蓋疫情之虞。

作者介紹|馬克.霍尼斯巴姆(Mark Honigsbaum)

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學院醫藥史學家,目前在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學院的Wellcome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傑出新聞工作者,長期鑽研傳染病的歷史及科學。英國<觀察家報>首席記者,並定期為<衛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星期日泰晤士報>等書報撰稿。著有《1918大流感社會史》、《瘧疾的全球史》等四本書,堪稱疾病社會史權威之一。TED動畫演說影片「大流行病是如何傳播的」近300萬人次點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三采文化《瘟疫啟示:流行病是歷史,也是未來》

責任編輯/陳怡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