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路線不改,學者林敏聰:只能每天上街頭

2016-12-19 11:39

? 人氣

林敏聰表示,台灣談很多經濟結構問題,太容易認為原因是「中國因素」,但若不能面對自我因素,完全認為是外在因素,「永遠沒辦法改變我們自己」。(資料照,甘岱民攝)

林敏聰表示,台灣談很多經濟結構問題,太容易認為原因是「中國因素」,但若不能面對自我因素,完全認為是外在因素,「永遠沒辦法改變我們自己」。(資料照,甘岱民攝)

近年來談到台灣面臨的許多挑戰,「中國因素」常是共同的歸因。台灣社會民主經濟學社共同創辦人林敏聰18日探討台灣經濟體制的缺陷,則提出「台灣因素」,包括規模量產至上的代工產業結構與思維、缺乏進步價值、漠視基礎研究等3個問題。他指出,理解、改變「台灣因素」,台灣才能邁向社會民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林敏聰在台灣教授協會的「更新主權的想像、實踐當代的主體」研討會上發表論文。對於如何回應研討會的主題,他的答案就是建立以「進步價值、社會團結、創新經濟」為願景的「台灣社會民主國」,而經濟體制就是建立這樣一個國度的核心議題、物質基礎,「不改變經濟路線、不改變經濟結構,永遠只能每天上街頭」。

林敏聰:台灣經濟結構問題,太容易歸因於「中國因素」

任教台大物理系的林敏聰表示,台灣現在談很多經濟結構問題,太容易把很多原因認為是「中國因素」,好像講到「中國因素」,台灣的問題就都不見了,若不能面對自我因素,完全認為是外在因素,「永遠沒辦法改變我們自己」。

他指出,台灣須徹底檢討掠奪式的經濟體制對台灣核心價值的傷害,包括傷害弱勢勞動者、污染環境、造成低薪崩世代、土地房價飆漲等;他提出3點「台灣因素」:1、台灣代工產業成功,卻也形成短視、對長期研發沒有耐心的強大現實主義,技術邏輯與經濟邏輯已根深蒂固;2、進步價值是創新的內在動力,台灣缺乏社會民主、進步價值的經濟體系;3、台灣研發經費總額不低,達世界水準,但偏重研發鏈後端投資,與主要國家比,基礎研究長期被漠視。

林敏聰呼籲公民團體假想自己是政府,對這些問題提出整合性解決方案,「公民治理的政治基礎需要公民智庫」,需要大家「攜手、攜腦」投入。

161218-「更新主權的想像 實踐當代的主體」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民主經濟學社共同創辦人林敏聰。(甘岱民攝)
林敏聰呼籲公民團體假想自己是政府,對這些問題提出整合性解決方案,「公民治理的政治基礎需要公民智庫」。(資料照,甘岱民攝)

台灣難轉型「投資驅動」? 學者提北歐「彈性安全」為例

台灣社會民主經濟學社共同創辦人吳啟禎發表「公平經濟新圖像」的論文,他指出,台灣一直想進入「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階段,但仍持續處在「投資驅動」的階段,一個創新的經濟,必須是「以人為本」的經濟,但台灣勞動市場的工作內容及組織型態可供選擇的機會不多,也缺乏妥善的職場技能再訓練機制,對勞動者的生命品質、企業效能和整體經濟動能來說,都是巨大耗損。

吳啟禎指出,全球化是知識「很容易過時的時代」,重要的是不斷學習力,深化技能,才有創新的基礎,北歐與荷蘭擁有最高比例的自主學習工時,這也說明為何他們的競爭力總能在全球中勝出,這靠的不是勞動者的個人意志力,而是他們有強大的「彈性安全」(flexicurity)勞動體制與完善公共福利體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