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9更新)從政府設立的軍公教福利社起家,全聯在民營化後走出全新路線。當年由元利建設創辦人林敏雄接手時,全聯只是一個擁有66家門市、年營收127億元的小型通路體系。如今,全聯已成為全台最大的超市品牌,門市數量突破1220家,年營業額更飆升至2000億元,穩坐超市龍頭寶座。不過,全聯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幾,民營化初期曾連續虧損八年,那麼林敏雄是如何帶領全聯轉虧為盈,甚至讓大潤發自動上門主動求收購?本文將帶你回顧全聯的發展背景,並深入解析其崛起歷程中的三個重要階段,揭開這家連鎖超市能一路逆勢成長的關鍵原因。
全聯福利中心背景!以前差點倒閉
一、從虧損到民營重生
早期為了改善軍公教人員的生活,政府在1974年推出「試辦供應軍公教人員生活必需品計畫」,由國防部負責,並設立「軍公教福利中心」。一開始只在台北和南投中興新村試辦,到了1975年,擴大到全台。當時福利中心商品不但免營業稅,還有政府補助,價格只要市價七到八折,軍公教人員憑證就能購買。
到了1989年,福利業務開始由各地的公教人員自己成立的消費合作社接手,並委託「中華民國合作社聯合社」(簡稱全聯社)負責,統一幫公教人員談價格、安排供貨,仍可享有政府提供的優惠。
但1998年,全聯社因多次違約被終止合作。之後,原本的福利中心由元利建設創辦人林敏雄接手民營化,成立「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接管原有的66家福利中心,從此全聯品牌誕生。
二、全聯轉型的關鍵人物
林敏雄出身清寒,但在台灣經濟快速起飛的1970年代,因投資眼光精準看準房地產的發展潛力,毅然從打工族轉身為創業者,與水電行股東合資創立建設公司,從台北天母起家,開始興建小型公寓。隨著房市狂飆,林敏雄也搭上這波財富列車,逐漸累積龐大資本,晉升為本土財團的重要成員,1998年接手後全聯虧損長達八年,靠著從房地產累積的財力,讓他有餘裕支撐過賠錢的階段。
全聯靠3招擊垮其他連鎖超市
一、品牌形象塑造:低價、量販、極簡的營運哲學
全聯從創立初期便明確定位為「便宜也有好貨」的超市品牌,平均商品利潤僅設定在2%,價格普遍比同業便宜約兩成。因為利潤不高,盡可能壓低進貨成本非常重要,因此全聯採用寄賣制、產地直送兩個關鍵策略。連廣告主角都不用知名藝人,反而找了當時默默無名的素人邱彥翔。
寄賣制:這個策略有別與傳統店家,一次和廠商大量叫貨,要求廠商附上架費。全聯早期的寄賣機制,是不和廠商收上架費的,商品非買斷而是寄賣,賣出才付款,減少庫存壓力並提升資金運用效率。
產地直送:與農民及政府合作,建立產地直送鏈,減少中間環節抽成,壓低成本同時保證新鮮。
找素人拍廣告:廣告也找來素人邱彥翔拍攝節省金費,邱彥翔展現出樸質的形象,貼近全聯給人的印象,一連拍攝了16年的全聯廣告,節省成本的同時,也打造了「全聯先生」這個深植人心的腳色。
為了打進家庭主婦市場,全聯大量開設社區型門市,緊貼居民日常生活圈,建立起密集的據點網絡,成為消費者日常採購的首選,也藉由市佔率來增加對品牌的印象。
在增加市佔率的同時,也十分考量成本,全聯多選擇巷弄、次要路段甚至是在地下室展店,避開高租金區,節省開支。裝潢、廣告、人力配置也極力壓縮,將節省成本回饋於消費者。為了讓開店成本降到最低,從南部地區出發,以「城鎮包圍城市」的方式,一步步拓展門市。
創業初期,全聯僅販售民生雜貨,消費者多半是在家中用品即將用罄時才會上門採購。然而,為了提升來店頻率,全聯毅然投入利潤較低但需求頻繁的生鮮品項。儘管初期生鮮商品對營收貢獻有限,但這類商品成功扮演了「帶路雞」的功能,讓消費者更常走進全聯,帶動整體購物次數與業績成長。
二、品牌轉型:從「價格」到「價值」
全聯深知家庭採買的決策權多數掌握在婆媽手中,因此從早期主打低價搶市,到如今結合買一送一、福利點折抵等優惠策略,一路鎖定價格敏感型的消費者。隨著時代轉變,全聯也不再僅止於打「價格戰」,而是透過精緻的贈品設計進一步滿足主婦對「生活質感」的追求。
像是兌點活動所推出的雙人牌廚具,不只實用,更符合許多主婦心中的「夢幻逸品」定位,點出了主婦們對高品質生活的潛在渴望。這樣的轉型策略,成功從單純的價格吸引力,昇華為對家庭價值與生活品質的認同。
為了擺脫過去軍公教福利中心的形象,全聯啟動品牌革新,邀請日本設計師操刀店面改裝,導入日式簡約風格的新門市設計,並優化動線與陳列方式,讓購物體驗更加流暢、舒適。
這些改變不僅吸引了不常逛傳統市場的上班族,也讓許多年輕人願意在下班後走進全聯採買生鮮與日用品。更考量現代家庭小,開火的習慣也不像以前頻繁,半成品的菜盤、火鍋,搭配好的蔥薑蒜組合包,把食材量分包,讓消費者更無負擔。全聯更進一步與在地小農合作,推出如「老鷹紅豆」、「官田水雉米」、以及平飼雞蛋等具有社會與環境意識的產品。
這些商品不只是食材,更是理念的延伸。對年輕世代而言,購物不只是滿足生活所需,更是為「支持的價值」發聲。透過這樣的產品設計與品牌定位,全聯精準打動了注重理念與生活風格的年輕族群,逐步完成從「價格導向」到「價值共鳴」的品牌蛻變。
從原本以雜貨、生鮮為主的購物場域,進一步拓展至熟食與咖啡服務。消費者不再只是來補貨,還能順手帶上一份便當、一杯熱咖啡,提升消費金額。咖啡寄杯制度更強化顧客黏著度,創造更多來店契機與消費頻次。
來到了第二個階段,全聯也以「把錢花得漂亮是本事」,替代早期「便宜也有好貨」,提升品牌質感。
三、品牌業務拓展:從線下結合線上
另一方面,零售競爭環境也日益激烈。統一集團完成對家樂福的整併、便利商店不斷強化即食熟食商品,而傳統量販通路則朝小型化、轉型策略前進,全聯身處其中,夾在便利與量販之間,營運壓力日漸升高。
為因應這波轉型浪潮,全聯積極推進 OMO(Online-Merge-Offline)策略,整合線上線下資源,讓消費者不論是在家點購,或親自到店,都能享有便利的購物體驗,試圖在數位轉型浪潮中穩固市場地位。
2019年推出PXPay行動支付,成為全台第一家推出「自有支付」的連鎖超市,起初市場不看好,因主力族群為中高年齡層。但全聯啟動「婆媽部隊」,派出地推阿姨到門市一對一教學,成功推廣。四年內PXPay用戶突破800萬,等於三分之一台灣人口。
那麼要消費者電子支付,究竟有什麼好處?企業可以透過儲值金進行資本運用,像是購入尚未開發的土地等待增值、投資有潛力的產業等等,讓企業有更多的現金流可以運用。
2022年,全聯再度邁出數位轉型的重要一步,推出整合式行動支付平台「全支付」,不只滿足日常消費需求,更瞄準百貨、交通與娛樂等多元場景,企圖打造一個跨領域的全方位支付生態系統。
推出「全支付」時,林敏雄也坦言準備砸下億元資金力推,「如果推廣推得重一點的話,5億大概一年就燒掉了」,預估至少得花上5年才可能回本。
這項布局的核心關鍵,在於將線上線下深度整合,讓全聯不只是實體零售通路的霸主,更有機會蛻變為「擁有千家門市的電商平台」。隨著合作夥伴逐步擴增,未來全聯的對手將不再侷限於傳統超市或量販業者,連蝦皮、MOMO、PChome等電商巨頭,都可能成為其正面交鋒的競爭者。
更重要的是,隨著購物模式全面數位化,全聯也能藉由支付行為掌握大量消費數據,進一步洞察顧客偏好與行為軌跡,實現更精準的行銷與商品配置。若未來平台開放讓商家投放廣告,這也將成為全聯另一筆穩定的數位營收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