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聯以前差點倒閉!靠3招擊垮其他連鎖超市,讓大潤發都主動求收購

2025-05-28 13:06
全聯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幾,民營化初期曾連續虧損八年,那麼林敏雄是如何帶領全聯完成大逆轉的?本文將帶你回顧全聯的發展背景,並深入解析其崛起歷程中的三個重要階段。(資料照/顏麟宇攝)

(2025.06.09更新)從政府設立的軍公教福利社起家,全聯在民營化後走出全新路線。當年由元利建設創辦人林敏雄接手時,全聯只是一個擁有66家門市、年營收127億元的小型通路體系。如今,全聯已成為全台最大的超市品牌,門市數量突破1220家,年營業額更飆升至2000億元,穩坐超市龍頭寶座。不過,全聯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幾,民營化初期曾連續虧損八年,那麼林敏雄是如何帶領全聯轉虧為盈,甚至讓大潤發自動上門主動求收購?本文將帶你回顧全聯的發展背景,並深入解析其崛起歷程中的三個重要階段,揭開這家連鎖超市能一路逆勢成長的關鍵原因。

全聯福利中心背景!以前差點倒閉

一、從虧損到民營重生

早期為了改善軍公教人員的生活,政府在1974年推出「試辦供應軍公教人員生活必需品計畫」,由國防部負責,並設立「軍公教福利中心」。一開始只在台北和南投中興新村試辦,到了1975年,擴大到全台。當時福利中心商品不但免營業稅,還有政府補助,價格只要市價七到八折,軍公教人員憑證就能購買。

到了1989年,福利業務開始由各地的公教人員自己成立的消費合作社接手,並委託「中華民國合作社聯合社」(簡稱全聯社)負責,統一幫公教人員談價格、安排供貨,仍可享有政府提供的優惠。

但1998年,全聯社因多次違約被終止合作。之後,原本的福利中心由元利建設創辦人林敏雄接手民營化,成立「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接管原有的66家福利中心,從此全聯品牌誕生。

二、全聯轉型的關鍵人物

林敏雄出身清寒,但在台灣經濟快速起飛的1970年代,因投資眼光精準看準房地產的發展潛力,毅然從打工族轉身為創業者,與水電行股東合資創立建設公司,從台北天母起家,開始興建小型公寓。隨著房市狂飆,林敏雄也搭上這波財富列車,逐漸累積龐大資本,晉升為本土財團的重要成員,1998年接手後全聯虧損長達八年,靠著從房地產累積的財力,讓他有餘裕支撐過賠錢的階段。

全聯靠3招擊垮其他連鎖超市

一、品牌形象塑造:低價、量販、極簡的營運哲學

(1)拚低價!用薄利多銷搶客

全聯從創立初期便明確定位為「便宜也有好貨」的超市品牌,平均商品利潤僅設定在2%,價格普遍比同業便宜約兩成。因為利潤不高,盡可能壓低進貨成本非常重要,因此全聯採用寄賣制、產地直送兩個關鍵策略。連廣告主角都不用知名藝人,反而找了當時默默無名的素人邱彥翔。

寄賣制:這個策略有別與傳統店家,一次和廠商大量叫貨,要求廠商附上架費。全聯早期的寄賣機制,是不和廠商收上架費的,商品非買斷而是寄賣,賣出才付款,減少庫存壓力並提升資金運用效率。

產地直送:與農民及政府合作,建立產地直送鏈,減少中間環節抽成,壓低成本同時保證新鮮。

找素人拍廣告:廣告也找來素人邱彥翔拍攝節省金費,邱彥翔展現出樸質的形象,貼近全聯給人的印象,一連拍攝了16年的全聯廣告,節省成本的同時,也打造了「全聯先生」這個深植人心的腳色。

為了打進家庭主婦市場,全聯大量開設社區型門市,緊貼居民日常生活圈,建立起密集的據點網絡,成為消費者日常採購的首選,也藉由市佔率來增加對品牌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