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代台灣少年的日記震撼曝光!台大醫畢業後慘遭處決,27年人生種種殘酷全寫下來了

2017-12-19 12:01

? 人氣

一夕爆紅!臺灣總督府職員錄

除了文情並茂的個人文書,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還有一宗有趣的館藏,可透過量化分析重現日治時期臺灣人的職場概況,那就是「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日治時期,總督府會為府內和所有地方職員編印一本職員錄,可以查找某個人在某個單位的任職情況,包含編制、任職時間、官職名、薪資等資料。臺史所檔案館收錄了 1896 年至 1944 年共 51 本職員錄,並以標準化欄位將 95 萬筆資料數位化,開放給需要的使用者查詢,用途除了學術研究、家族尋根、Google 搜尋,更曾發生一個特別的故事。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每月約有 3000 使用人次,但在 2014 年某月突然湧進大量流量!

2014 年正參與臺北市市長選舉的柯 P ,被爆卦爺爺柯世元在日治時期擔任官職,是皇民化的後代。但沒資料沒真相,許多人就來到「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查詢究竟爺爺柯世元是什麼官職,原來職名是「訓導」,也就是最基層的小學老師。

若以此系統 95 萬筆資料續查,會發現當時每 4 名職員就有 1 名是「訓導」。再調閱影像資料可看到,訓導的月薪約為 48 元,然而職員錄中男性平均月薪為 67 元。從資料分析,就能了解傳言是否與歷史相符。

臺灣女性受重用嗎?職員錄也查得到

日治時期,臺灣女性在公文書署名需加上「氏」這個字,例如蔡依林要寫成「蔡氏依林」,然而臺灣男性和日本人則沒有這個規定。這個特殊規定在職員錄資料庫中,反而能成為找出臺灣女性職場發展的線索。

在 95 萬筆資料中,人員姓名欄位有「氏」、且本籍為「臺灣」的女性資料,約有 1 萬 6 千多筆,不及整體職員人數的 2% 。再續查這 1 萬 6 千多筆資料,其中 75% 職名是「訓導」、「雇」等,即小學老師與職員;其次是「電話交換手」(接線生),月薪範圍普遍低於職員錄平均月薪。顯示日治時期的臺灣女性在職場發展頗受壓抑。

然而,仍有部分女性嶄露頭角,例如職員錄可查到「陳氏進」,也就是 1934 年以〈合奏〉畫作成為第一位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的臺灣女畫家「陳進」。在 1934 年至 1937 年於屏東高等女學校擔任「囑託」,職務內容類似約聘的美術老師。

你可能會問「囑託」的行情是多少?這個答案就留在「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任你體驗查找史料的樂趣了。

話說回來,這些檔案哪裡來

相較於「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集中保管官方檔案,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希望呈現多元的歷史觀點,從國內外徵集保存「個人」、「家族」和「機構團體」的民間檔案,並數位化建置公開的資料庫。

以個人文書史料為例,檔案館團隊會先辨識檔案內容和日期等基本資訊,建置目錄或掃描影像上傳資料庫,但不做深入的判讀。檔案館主任王麗蕉說明:「建立檔案資料庫時,不能有太多主觀詮釋,否則會誤導使用者觀看史料。這些史料可以探究哪些議題,就交給使用者發揮。」

這些檔案後續可以延伸哪些應用?例如中研院臺史所許雪姬研究員,從日記的字裡行間重現清代、日治、白色恐怖不同時期,人們生存於當代的看法與具體行動。曾品滄副研究員閱讀林獻堂的日記,發現當時知識份子經常約朋友在家裡吃「鋤燒」,成為溫暖的社群活動。

古人可能沒有料到,後來的歷史學者和大眾,會那麼喜歡他們寫的文書與機構檔案。會否現今的 Facebook 、 Instagram 等連續性圖文紀錄,甚至是勞保資料庫,在遙遠的未來也會成為歷史學者探究的題材?

執行編輯/林婷嫻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研之有物(原標題:日記 boy、總督府職員錄,帶你穿越日治時期的臺灣)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