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邦觀點:80年代的交會─浦大邦、李遠哲與封存的中國情誼

2016-02-13 07:00

? 人氣

浦大邦紀念講堂,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台大校總區。(作者提供)

浦大邦紀念講堂,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台大校總區。(作者提供)

三十多年過去,李遠哲一直記得當年浦大邦走出行政院大門時意氣飛揚的話:「這以後就是歷史了,歷史就是這樣發展。」

80年代,是台灣最好的年代!

一月底的一個晚上,在台北的孫運璿紀念館,《台積電文學沙龍》的一場活動「星期五的月光曲」,聽張曼娟這樣說著:「1985年,我的《海水正藍》出版,立即大賣。我記得很清楚,張清芳的第一張個人專輯,也是在1985年發行上市,我們兩人是同時成名的。為什麼那時候大家願意花錢去買這些年輕人初登場的作品、歌曲?也許,那是股市上萬點的年代,人們比較有錢可以花。80年代,是台灣最好的年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張曼娟可能沒聯想到,龍應台的《野火集》也是在1985年結集成書,張忠謀也是在這一年回台灣接任工研院院長。1987年,台灣解嚴,SOGO百貨在台北開張,台積電成立,這些事件可視為台灣在政治、經濟、產業方面的象徵性轉變。那1986年呢?我想起,這一年,NASA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時爆炸,第一位台灣出生的李遠哲得到諾貝爾化學獎。這都已是30年前的事了。我又想起,更早一些,在台大校園見過的人:浦大邦。

神通廣大,浦大邦

中央研究院的「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未設在南港,也不是在新竹,卻落脚在台北市內的台大校總區。研究所一樓的會議廳外掛著牌子:「浦大邦紀念講堂」。在一次紀念會上,李遠哲說,當年為了有一「進可攻,退可守」的研究領域,以不受原有學術界地盤、師長輩包袱的拘束,決定在既有的物理、化學研究所之外另起爐灶。浦大邦等人用心費力推動原子分子研究所在台灣的創立,並選擇台大校園為所在地。李遠哲笑著說:「浦大邦是一個喜歡熱鬧的人」,他認為台大校總區的地理位置條件遠比中央研究院大本營所在地南港好太多了,堅持原分所要設在台大校區。

時間回到1983年,同在美國的浦大邦、李遠哲為了在台灣推動同步輻射加速器建造,要找「夠分量」的人向高層進言。經過浦大邦的大力活動,透過他的父執輩馬紀壯(當時的總統府秘書長)安排,袁家騮、吳健雄夫婦趁到日本開會之便,回到闊別18年的台北,先後見了蔣經國、孫運璿。因計劃所需經費太龐大,蔣經國在接見時,交待「這事,你們去向孫院長報告。」在向孫運璿彙報時,浦大邦用了一些心機,讓孫運璿說出:「既然總統已經同意,那我們就照辦吧。」給同步輻射計劃踢上了最關鍵的臨門一腳。浦大邦可說是「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和今天「台灣光子源」的前身「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催生者。

中研院原子分子所。(作者提供)
位在台大校總區的中研院原分所(作者提供)

1993年,在新竹的同步輻射加速器試運轉成功,人在美國的李遠哲手寫了「光芒萬丈」傳真給當時的計劃負責人閻愛德。一樣曾是同步輻射計劃指導委員的浦大邦,則早在1984年就因過度勞累,在參加工作會報時,心臟病發猝逝。而他的夫人直到接獲通知,才知經常奔波在外的先生人到了台北,意外不告而別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