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在網路與後疫情時代,該如何定義「學校」?

2020-08-17 05:50

? 人氣

在未來的網路年代,學校不可能一成不變,課綱等意識形態的爭辯固然重要,但「學校」與「教室」應如何演變,是教育界與空間設計專業應該挪出精力及早思考的。(資料照,取自pixabay)

在未來的網路年代,學校不可能一成不變,課綱等意識形態的爭辯固然重要,但「學校」與「教室」應如何演變,是教育界與空間設計專業應該挪出精力及早思考的。(資料照,取自pixabay)

過去半年來,人類經歷了新的社會關係。「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成為最高行為準則,所有的群聚活動的形式都被重新規範。其中,「學校」,這個自有人類文明以來最重要的教育場域,受到的衝擊尤其顯著。「封鎖」(lockdown)的狀態下,為了維繫教學,各種運用網路的教學與學習方式應運而生。疫情,不只是讓網路與教育緊密結合,在此同時,也讓世人重新思考,所謂的「學校」,是否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與可能的變革。這是重大的議題,值得從各種領域多方探討,本文試著從教育本質的角度提出思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假如教室像電影院」,這曾是當年的聯考作文題,四〇、五〇年代的朋友對它都不陌生。「教室」,或著說「學校」,牽涉行為、心理、及空間設計的相關內涵,什麼是理想的教學場所,一直是被探索的課題。近年來,在教改的牽動下,像「班群」、「協同教室」、「多邊形教室」、「樓中樓」……等各種教室型態,被不斷的發展出來。從新竹的陽光、舊社,臺北的健康、永安等國中小學,到921新校園重建的許多案例,一次又一次的開啟了教學場域的新世界。

教室,教育,教學,學校,演講,空教室。(示意圖,取自pixabay)
「教室」,或著說「學校」,牽涉行為、心理、及空間設計的相關內涵,什麼是理想的教學場所,一直是被探索的課題。(示意圖,取自pixabay)

這次疫情所引發的「網路教學」的熱潮,翻轉了對傳統教育場域的認知。網路運用於教學,雖然不是什麼新鮮事,像「函授學校」、「空中大學」等,早已發展出一定的模式;但疫情讓人們感知到「網路有可能全面取代學校」的趨勢,倒是新鮮事。這段期間,讓我們更清楚的看到了「網路教學」的一些特點,譬如:一、教學場域無遠弗屆,省卻舟車勞頓;二、教學活動沒有時間限制,可自由安排上下課時間;三、教學空間虛擬化,無須實質環境的建設與維護;四、教學內容可以無限地複製運用;五、呼應節能減碳的環保意識。

「網路教學」有這麼多的好處,「學校」,這種同一個屋簷底下的教學場域,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是否就讓「網路」取代學校,安全又經濟?

這是一個革命性的問題。如果成真,真會開啟人類歷史新的一章。

為這個問題找到答案,先要問兩個問題:一、「網路教學」是否真的完美?二、教育的本質為何?

首先,我們都了解,「網路教學」還是存在著像這樣的問題:一、教與學僅剩下單向傳輸,教師與學生在不同的時空下,不再存在互動關係。雖然有輔助性的軟體可以「監控」學生的狀態與反應,但那會衍生其他的問題,在此就不贅述;二、評量的機制,包括出席率與考試,變得複雜;三、學生購置設備的能力會影響學習成果;四、當學生的學習的世界,只剩下電腦與螢幕時,可能造成的生理及心理的影響,不容忽視。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