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所得越懸殊,腰圍越粗大:《社會不平等》選摘(1)

2019-08-03 05:10

? 人氣

本書指出,社會的所得差距與將與肥胖現象出現亦步亦趨的變化。(資料照,取自Pixabay)

本書指出,社會的所得差距與將與肥胖現象出現亦步亦趨的變化。(資料照,取自Pixabay)

肥胖症在整個已開發世界迅速蔓延;某些國家的盛行率短短幾年間上漲了一倍。肥胖症的衡量辦法是身體質量指數(BMI);這項指數把身高列入計算,以免給無辜的高個子貼上體重過重的標籤。世界衛生組織以BMI為標準,將民眾分類為體重過輕(BMI<18.5)、體重正常(BMI 18.5-24.9)、體重過重(BMI 25-29.9),以及肥胖(BMI>30)。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七○年代末,美國有將近半數人口體重過重,十五%的人肥胖;如今有四分之三的人口超重,將近三分之一人口屬於肥胖。

一九八○年,英國有四成左右的人口過重,不到一成的人屬於肥胖;如今有三分之二的成人過重,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屬於肥胖。這是一項重大的健康危機,因為肥胖十分危害健康──增加罹患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膽囊疾病及某些癌症的風險。兒童肥胖的趨勢極其嚴重,一般認為這將縮減這一代兒童的平均壽命。那將是各國政府自十九世紀開始追蹤人口健康之後,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平均壽命首次出現的逆成長。

肥胖症除了危害健康,還會傷害情緒及社會福祉:體重過重與肥胖的大人和小孩都活得很悲慘。一名來自伊利諾州、體重四百零九磅(一百八十五點九公斤)的十七歲少女描述她的身體苦痛:「我的心臟在胸口裡發疼,手臂也會痛,凡此種種,怪嚇人的」。但是同樣傷人的,還有她在學校被其他小朋友取綽號開玩笑的回憶、受限的社交生活,以及她的身體「猶如一座牢籠」的感受。

「致胖」環境

許多人認為肥胖取決於基因,而一個人是不是容易發福,基因確實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遺傳因素無法解釋肥胖症為什麼在許多社會迅速蔓延。肥胖症的盛行,是人類生活方式改變所致。人們經常指控的改變包括高能量食物成本降低、便於烹煮與取得;速食餐廳大肆擴張;微波爐的技術長足發展;以及人們廚藝退步。其他人指出人們在工作與休閒時的活動量降低、汽車的使用量提高,以及學校裁減體育課程。看來,現代化生活密謀讓我們發福。如果沒有其他因素,我們可以預期越有錢的人越肥胖,因為他們有能力買更多食物、更多車子等等;也可以預期所有富裕社會都會出現高水準的肥胖率。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慢性病取代傳染病成為重大死亡因素的流行病學轉型過程中,肥胖症的社會分配也出現改變。以前是有錢人很胖而窮人很瘦,如今在已開發國家,這樣的模式已翻轉過來。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九八○年代推動一項研究,旨在追蹤二十六個國家的心血管疾病趨勢,以及這些疾病的風險因子,包括肥胖症在內。研究發現,隨著肥胖率升高,其社會梯度也逐漸加劇。這二十六個國家到了一九九○年代初,貧窮女性的肥胖率皆比富裕女性高;除了五個國家以外,貧窮男性的肥胖率也比較高。誠如新聞記者波莉.湯恩比(Polly Toynbee)二○○四年在報紙發表的一篇文章所言:「肥胖是一項階級議題」。她指出美國的肥胖率居高不下,而斯堪地那維亞國家的肥胖率則很低,證明並非所有現代化富裕國家都有很高的肥胖率;因此,她認為貧富不均或許是導致肥胖症盛行的一大原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