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常不想說「男人就會怎樣,女人就會怎樣」,因為這是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並非絕對,但偏偏這章需要講到大量的男女差異。
請記得本書所提到的男女差異,只是機率上比較大,都來自專家對大腦的分析,以及大量婦女的抱怨。當然不是某個性別絕對就會如何,但為了閱讀順暢,我會寫的直接一些。
爸爸更容易理性生活
有研究指出,在懷孕的時候,媽媽的大腦就會起變化,會對嬰兒哭聲做出比爸爸更大更快的反應,更難忍受寶寶哭泣而不去管他。我想這也可以延伸為,媽媽會更想滿足小孩無止境的各種需求,直到自己精疲力竭而倒下。
簡單來說,媽媽更容易只顧孩子,不顧自己,造成生活失衡。
那爸爸呢?
中文世界裡,流傳一句名言「爸爸育兒,有呼吸就好。」
這一定程度代表著,男性會設定一個目標(例如六十至八十分的照顧水準),有達到就好,剩下小孩哀哀叫的需求,不是看到不理,而是根本看不到。
男性大腦的原始設定就是這樣,非常原始,還在遠古狩獵模式,適合專注目標,無法一心多用,也無法一直插入突發事件。
請原諒我們這些原始人,以進化所需的時間來說,人類歷史在比例上,超級長期在採集狩獵階段,但一瞬間就通過農業社會來到了工業社會,大腦根本來不及完全進化。
這樣對小孩會不好嗎?應該不會,因為至少還有六十分的照顧水準。同時爸爸還會達到給自己設定的每天目標,例如打一小時遊戲、一小時追劇。如果餵小孩吃飯不吃,可能會暫時先不管他,自己先準時吃再餵,才不會胃痛。所以爸爸比較不會因為照顧小孩而身心枯萎,反而會一起成長茁壯。
爸爸請育嬰假,家事分工更均衡
公司裡有的年長男性會分享「我已經負責賺錢了,家裡其他事情不是我管的。」我深深懷疑,這種分工方式,在當前五十歲以下的夫妻相處中會有效嗎?的確,要精準平分家事很難,分完一定會有多寡不均,但就算是一人主內一人主外,也頂多到7:3分工就好。若是放任其中一人,一進家門就成廢物,一定不是長久之策。
但請育嬰假的一方,除了照顧小孩,很自然地,還會10:0全包家務事。這就觸犯了家庭分工中最忌諱的比例嚴重不均,一個人全包,另一個人什麼都不做。
如果是媽媽請育嬰假,就可能全包,因為媽媽很可能平常就幾乎統包,那請假後更是會以10:0的比例進行。
但如果是爸爸請育嬰假,在宣稱10:0全包後,扣除漏東漏西,還有媽媽受不了爸爸的完工標準,自己撿來做的。最後居然很可能變成完美的5:5黃金分工比例,或是在5:5到7:3之間這種健康的範圍。(但既然爸爸請假了,我建議識相點,實際分攤成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