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和平主義者的「百年孤獨」─戰爭的荒謬和對人性的「誘惑」!

2025-02-09 07:10

? 人氣

大批以色列民眾高舉「停止戰爭」標語,呼籲政府把被俘虜的公民救回家鄉。(美聯社)

大批以色列民眾高舉「停止戰爭」標語,呼籲政府把被俘虜的公民救回家鄉。(美聯社)

「對有些人來說,『戰爭』只是讓他們有『體面的工作』而已。

所以,他們不會想去『避戰』,而是因此可以變成『英雄』,號召和帶領人民『勇敢』地迎向『戰爭』。

即使,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在薩拉熱窩遇刺,這場看似局部的政治事件,最終成為全球浩劫的導火線。歐洲各國迅速動員,外交讓位於軍事戰略,戰爭機器啟動,無人能夠阻止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英國原本可以選擇中立,然而,最終還是選擇了參戰。這場戰爭不僅讓無數生命犧牲,卻也讓許多人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戰爭,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誘惑」,意味著生計與榮耀。它提供了就業機會、國家認同感,甚至讓某些人獲得政治資本。

對某些知識分子和意見領袖來說,戰爭是宣揚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的時刻。他們登高一呼,「為正義而戰」、「為光榮而戰」,可以成為「英雄」,贏得光環、掌聲和私利。而人民,在激情與仇恨的渲染下,渴望勝利,渴望捍衛「國家榮耀」。而不願去思考,戰爭的本質是否真正必要。

就在這場戰爭即將爆發之際,有一位哲學家站了出來,試圖用理性對抗這場非理性的災難。他就是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英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之一。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羅素就成為最堅定的反戰聲音。他不只是個哲學家,更是一位積極行動的知識分子。他的反戰立場讓他遭受社會排擠,甚至被政府判刑入獄。但儘管他一生致力於反戰,人類卻從未真正記取他的教訓。

從1914年到1945年,世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數千萬人喪生。冷戰時代,美蘇對峙,核戰爭的陰影籠罩全球。到了21世紀,戰爭仍未停止,從中東到東歐,戰火仍然蔓延。一百年過去,人類依然沒有擺脫戰爭的循環,羅素的和平理想,依舊只是少數人的孤獨信仰。

一、羅素的覺悟:戰爭不是統治者的陰謀,而是大眾的選擇

當戰爭的威脅逐步逼近,羅素試圖阻止英國捲入。他與一群學者在8月2日簽署了一封公開信,呼籲英國保持中立,並發表在《曼徹斯特衛報》(The Manchester Guardian)上。然而,當德國入侵比利時,英國最終決定參戰後,他的許多同事立刻改變立場,轉而擁護戰爭。

這種態度的轉變,讓羅素震驚。他曾以為知識分子是理性的,是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然而,當戰爭真正來臨時,他發現理性與獨立思考都不再重要,所有人都開始尋找一個「合理」的理由來支持戰爭,甚至為戰爭辯護。

喜歡這篇文章嗎?

韋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