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於「自辦市地重劃」數位專題報導中,以「人頭地主掌控重劃會」為標題,探討高雄大樹湖底地區的自辦市地重劃案。作為該重劃案的地主之一,我對於聯合報記者深入地方、傾聽地主心聲的努力深表敬意。然而,報導內容與我所見所聞存在相當大的落差。為確保讀者能夠獲得完整資訊,特撰此文,提供不同角度的觀點。
司法案件應尊重審理程序,避免過早定論
報導提及湖底重劃案理事長因涉及偽造文書、虛增人頭地主而遭起訴。然而,案件尚在法院審理中,根據無罪推定原則,最終結果仍待司法判決。在審判結果出爐前即下定論,不僅可能影響公眾認知,也可能對當事人造成不公平的輿論壓力。因此,媒體應將焦點放在重劃案本身的制度設計、執行過程及影響,進行更全面的報導,而非過度強調尚未定案的法律爭議。
套利推算應考量實際市場價格與相關成本
報導推測,重劃公司透過湖底重劃案可套利至少1.6億元,計算方式為重劃公司取得1,088坪抵費地,並以市價估算獲利。然而,此推估方式值得商榷。
以大樹區來看,精華地段建地市價一般為每坪約10萬元,即便考量重劃後土地價值提升,每坪估計15萬元,總價約1.6億元。然而,這樣的估算方式並未納入以下成本因素:
- 長達十年的行政與人事費用
- 地上物補償、拆遷與整地工程成本
- 公共設施建設(如道路、公園等)
- 貸款利息與財務成本
綜合考量後,實際盈餘恐遠低於報導所推估的數字。記者若能深入了解當地土地行情與重劃開發成本,或許能提供更符合現實的評估。
單一受訪者難以代表多數地主的立場
報導中,記者僅訪問一名反對戶的女兒,未進一步採訪其他地主,使報導呈現出片面性。該反對戶不願參與重劃,主要因其土地位於重劃區邊緣、臨馬路,價值較高,因此不願分攤公共設施用地與施工費用。然而,應考量以下事實:
1.湖底重劃區原為國小預定地,因少子化未能徵收,地主長達40年無法有效利用土地。
2.透過重劃,地主可獲取合法可建築用地,對多數地主而言是合理的解決方案。
3.該反對戶曾於聽證會表達不同意立場,但隨後拒絕參與任何協調會議,導致重劃範圍難以確定,進而影響整體開發進度。
若反對方願意參與討論,或許能在兼顧自身權益的同時,找到更公平的解決方案,而非讓爭議持續擱置。
湖底重劃案的真正受影響者
湖底重劃區屬於都市計畫區,40年來被劃定為學校用地,並非純農業用地。即便政府有學校建設需求,亦可依法徵收,因此反對戶主張保留土地耕作的理由較難成立。
高雄市政府地政局曾表示,該案僅有一位地主明確提出反對,且該局多次邀請該地主協調,卻未獲回應,導致雙方難以透過對話解決分歧。事實上,重劃計畫長期延宕,不僅影響區域發展,也讓其他地主的資產長期處於無法活化的狀態。
真正的受害者,應是因開發延遲而權益受損的多數地主,而非拒絕協商的一方。
新聞報導應涵蓋不同立場,促進公正客觀
《獨立宣言》提到:「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作為地主之一,我誠摯建議專題記者應前往高雄大樹湖底,邀請支持與反對方共同參與座談會(本人可協助聯繫當地支持重劃的地主),確保每個利害關係人都有發聲機會。
透過實地訪查與充分溝通,理解雙方立場後,再結合適用法令進行深入分析,才能確保新聞報導的公正性與完整性。
新聞媒體肩負社會責任,應提供多元觀點,讓公眾能基於事實進行理性討論,而非因單一視角的報導導致誤解與爭議。期盼未來相關報導能更均衡地呈現不同立場,以促進更具建設性的公共對話。
*作者為高雄市大樹區湖底自辦市地重劃地主、業餘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