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政治僵局如高鐵對撞─朝野別再測試「韌性台灣」的底線

2025-02-09 06:10

? 人氣

筆者認為朝野雙方應回歸政治協商的本質,而非繼續困於權力鬥爭的泥淖之中,圖為民眾黨立委吳春城不滿民進黨立委吳沛憶發言,憤而到民進黨立委吳沛憶座位前拍桌。(資料照,羅立邦攝)

筆者認為朝野雙方應回歸政治協商的本質,而非繼續困於權力鬥爭的泥淖之中,圖為民眾黨立委吳春城不滿民進黨立委吳沛憶發言,憤而到民進黨立委吳沛憶座位前拍桌。(資料照,羅立邦攝)

沒有想過,2024年總統立委選舉過後,最糟糕的時代來臨,政治局勢陷入前所未有的僵局。執政黨在國會處於少數,面對強勢的在野黨,政治僵持不下,導致許多法案與政策陷入困境。這種局面雖然並非台灣政治史上的首次,但如今的對峙程度與影響,確實值得深思。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回顧2000年至2008年陳水扁執政時期,當時的國會同樣不是執政黨占多數,但立法權與行政權之間的博弈尚未如今日般緊繃。當前的緊繃局勢,除了是席次所造就,明眼人都知道,也與執政黨對權力與資源的掌控態度有關。

自民進黨2016年執政起,基本掌握國家資源的分配與使用,本屆立法院通過的國會改革、財劃法等法案,核心都與資源分配密切相關。台灣的政治體制下,行政權往往凌駕於立法權,而在過去執政黨握有國會多數時,立法院的制衡作用相對薄弱。然而,當朝野勢力反轉,執政黨失去國會主導權時,如何合理分配資源與權力,就成了一門極具挑戰的學問。

政治學家拉斯威爾(Harold D. Lasswell)認為,政治的核心在於權力的形成、分配與運用;而大衛·伊士頓(David Easton)則指出,政治是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台灣當前的政治困境,正是權力與資源分配的衝突結果。在民主制度下,政治應該透過妥協與共識來解決分歧,但目前的朝野僵局,卻顯示出雙方都不願意讓步,反而持續透過對立強化自身政治基礎。

民進黨政府在新國會成立後,面對國會少數的挑戰,卻未展現足夠的溝通誠意,使朝野僵持愈演愈烈,一個個案子都不願溝通,朝野呈現僵局,雙方陷入「膽小鬼遊戲」,結果就是從「汽車對撞」、逐步升級到巴士對撞、火車對撞,到現在要挑戰「高鐵對撞」,風險與衝擊也隨之擴大。

然而此僵局形成,在野黨不可能輕易退讓,首先關鍵第三勢力民眾黨,在新一屆國會成立之始,於關鍵議題中就少與執政黨合作,執政黨也沒有合作誠意。至於最大在野黨國民黨,在過去八年只能用「忍氣吞聲」形容,在民進黨擁有國會多數下,推動各項政策時幾乎無須顧慮在野聲音,如今國民黨在立法院取得優勢,自然不願輕易放棄這得來不易的權力。

另一方面,民進黨雖失去國會主導權,但仍掌握行政、監察、考試等大權,亦不願在關鍵議題上退步,雙方僵持不下,政治資源的角力使政策推動困難重重。

朝野現在走向大罷免時代,社會更加加深對立。「韌性台灣」是包含總統賴清德與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都曾喊出的口號,是朝野領袖共同喊出的目標,然而,現今的台灣政治氛圍似乎是在找尋「韌性」的底線,但當到了韌性的極限之後,迎接而來的就是破碎與斷裂。長期的政治僵局並非台灣之福,也非人民之福。要打破僵局,朝野雙方應回歸政治協商的本質,以務實的態度尋求最大共識,而非繼續困於權力鬥爭的泥淖之中。

*作者為台北一般上班族(業務經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