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吃的傻瓜乾麵,名字背後由來是什麼?親臨一中商圈知名小店,黑醋醬油乾拌麵簡單又耐吃

2022-03-22 11:45

? 人氣

這得話說從頭。傻瓜麵為什麼叫傻瓜麵,常見一戲稱言道一碗如此簡單的乾麵也能引來吃客著迷,是傻瓜在吃的麵。這還真是戲言。相對可信的,乃傻瓜麵起源是戰後福州人在台北擺攤販售的福州麵,路邊小攤一切從簡,細直的白麵條加入既有醬料乾拌即成,福州並無「傻瓜麵」,尋常乾麵本無名號,而本省人經常光顧,注文時說「煠寡焦麵」(sa̍h kuá ta-mī)、「煠寡麵」(sa̍h kuá mī),日後直接以華語諧音「傻瓜麵」定調。一中商圈傻瓜麵的招牌上有個副標:「簡單的幸福 ㄙㄚ  ㄍㄨㄚ  ㄇㄧ 呷」,「ㄙㄚ  ㄍㄨㄚ  ㄇㄧ  呷」是台灣話的注音文加擬音造字,正字作「煠寡麵食」,側記了傻瓜麵一詞語言發展的痕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傻瓜麵發源自福州人使用的直細麵條(福州陽春麵),除了「傻瓜麵」,名稱「福州乾麵」、「福州乾拌麵」者,是系出同源的麵食。儘管名稱裡帶福州,當今福州也有自己的乾麵文化,嚴格來說這道麵食仍為中國福州所無,如同溫州大餛飩是溫州所無,乃戰後外省與本省的混血點心。

所謂混血,可從元素拼裝說起。曾有吃客注意,傻瓜麵/福州乾麵碗底的醬料多半使用鬼女神牌白醬油,並有論者推測鬼女神品牌創辦人可能也是福州人而得以推廣,不過這個推測有誤,鬼女神乃日本時代即已在大稻埕闖出名號的知名商人陳天順於戰後不久所創辦。這正徹底顯現第一攤開賣福州乾麵之人就地取材的街頭智慧——福州的陽春麵、蝦油,台灣的白醬油與烏醋,以及從四川借來的辣油辣渣,連同蔥花在一碗裡面拌勻了,就是傻瓜麵。

飲食作家陳靜宜於新作《喔!臺味原來如此》論及「傻瓜乾麵」,遠道考察福州,指出福州有三種乾麵:拌麵扁肉、拌麵、拌粉乾。拌麵扁肉的扁身薄麵形似台南鹽水意麵,醬汁肖似麻醬麵;拌麵是直細圓身麵條,與台灣傻瓜麵的麵體雷同,滋味仍似麻醬麵;拌粉乾的調味則最為神似台灣傻瓜麵,亦有各式調味料相佐,然則粉乾指的是粗米粉。總體而言,今日對岸的福州乾麵皆是麻醬口味,除非與拌粉乾的醬汁重新排列組合。福州考察作為起始,陳靜宜亦檢視馬來西亞的「乾盤麵」,指出福州乾麵隨著移民而遷徙的事實。戰後福州人移民台灣,當然也受到原鄉福州乾麵文化的影響。

飲食基因自是有其淵源,台灣傻瓜麵與馬來西亞乾盤麵卻大致已成今日福州乾麵的旁系親戚,是遷徙路徑上因地制宜而混血誕生的料理變體,長出各自的面貌。

沒有疑義的是,台灣傻瓜麵確實是街頭智慧的結晶。

此前台灣切仔麵、擔仔麵,不熬高湯不成活,反觀傻瓜麵實是靠醬料打下了一片天地。回顧台北飲食書寫紀錄,早年台北福州乾拌麵基底多有豬油、蝦油的身影,隨年代變遷有些店家仍有保留,有些已經捐棄,比如我便不曾在一中商圈的傻瓜麵裡吃過豬油,枉論蝦油。一則吃客口味變化,一則豬油、蝦油自家煉油也是一番工夫,經此「改良」,傻瓜麵簡潔更甚了。街頭即江湖,傻瓜麵大巧不工,僅僅醬油、烏醋、辣渣、辣油與細直白麵條的組成,醬汁充作湯水,味香、刺激、順口而不膩,便足夠讓吃客甘願做個傻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