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茶如何闖出一片天?張季雅《異人茶跡》一窺19世紀台茶產業風貌

2018-09-22 09:10

? 人氣

漫畫家張季雅所繪《異人茶跡》,帶領讀者一窺揀茶女、箱館畫師等19世紀台茶產業風貌。(陳明仁攝)

漫畫家張季雅所繪《異人茶跡》,帶領讀者一窺揀茶女、箱館畫師等19世紀台茶產業風貌。(陳明仁攝)

19世紀晚期,喝茶已從貴族的享受,逐漸普及為平民可負擔的消費行為,在此情況下,身處貿易要衝的台灣,也站上了這波國際貿易的浪頭,並在英國商人陶德(John Dodd)及清國買辦李春生的聯手下,打破原來少量種植茶葉的模式,改以大量種植、並將市場轉往美國的方式,而開拓出台茶的一片天,不但吸引大量洋商來台投資茶葉,更使得台灣政經中心北移,而李春生也被稱為「台灣茶葉之父」。由漫畫家張季雅所繪的《異人茶跡》,便是在描述這段紅頂商人闖出一片天的故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異人茶跡》原先於中研院主導的期刊《CCC創作集》上發表連載,而後不僅出版單行本、奪下2015年度金漫新人獎,也在今年推出AR(擴增實境)體驗遊戲,重現清末淡水河岸的大稻埕茶行,讓讀者在陶德帶領下,一窺揀茶女、箱館畫師等19世紀台茶產業風貌,並以此入圍今年度金漫獎「跨領域應用」獎項。

《異人茶跡》AR體驗區結合漫畫人物與台博館實景。(蓋亞文化提供)
《異人茶跡》AR體驗區結合漫畫人物與台博館實景。(蓋亞文化提供)

《異人茶跡》的起源,乃是過去《CCC》曾有一期「異人的足跡」企劃,由CCC編輯組提幾個對台灣有重大影響的外國人,給合作的漫畫家挑選題材,老家是嘉義梅山茶農的張季雅,便毫無遲疑地選了陶德。

中南部茶葉偏「功夫茶」 強調手藝、精緻化

然而即便家就是做茶的,但張季雅解釋,其實小時候只有幫忙過包裝等雜務,對炒茶等製程其實沒有接觸,加上中南部的茶葉都偏「功夫茶」,是強調手藝、精緻化的比賽路線,因此許多都是一次賣1、2斤的小農,而像是新竹關西的紅茶廠,日治時期都是一次好幾百斤在賣,產業型態也不同。

於是在田野調查、資料蒐集上,張季雅除了要回去一直問家人外,還有參考中研院提供的資料、市面書店及圖書館的歷史書籍,另外也有去實地考察,如第2集描寫的「拳山堡」,即是現今文山、坪林、新店、深坑一帶,這地區過去其實到南港都有茶農,現在也有茶葉改良場留下的觀光示範場,這些她都有去看。

20180917-金漫獎系列專訪-漫畫家張季雅 。(陳明仁攝)
漫畫家張季雅在田野調查、資料蒐集上,除了研究中研院提供的資料外,也有到產茶地進行實地考察。(陳明仁攝)

了解歷史、茶還不夠 商人想法也很重要

但畫起這部漫畫,除了對歷史、茶的了解,張季雅談到,也要瞭解商人的想法,由於自家規模、買賣的方式都很簡單,所以像陶德這樣的外國商人在台灣,會遇到怎樣的政治打壓、會有怎樣的反應、跟台灣經濟史相關的部分,都要去找一些商人傳記來參考,不然故事會沒有說服力,就是要一直補充知識。

在這次的AR體驗遊戲上,張季雅除了為提供人物設定稿、撰寫劇情外,更有趣的是,當時展場需要展示還有茶枝、尚未處理完的茶葉,因為市面上找不到,所以最後是她拜託爸爸幫忙買的。

20180917-金漫獎系列專訪-漫畫家張季雅 。(陳明仁攝)
漫畫家張季雅表示,《異人茶跡》這部漫畫出了要對歷史、茶有所暸解,商人的想法也很重要。(陳明仁攝)

問起對於後續其他跨領域應用的可能,張季雅希望,可以跟當地有更多的結合,比方說融入當地當地的導覽,當人們走到淡水關稅碼頭時,就可以透過AR,看到陶德出來解說,或是當年怎麼跟海關打交道,以此做出更多連結。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