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人口中的福爾摩沙,居然不是臺灣?學者解碼驚人真相,給你最接地氣的台灣史!

2017-11-06 12:41

? 人氣

接地氣的臺灣史研究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的翁佳音副研究員,強調歷史學應該「史地不分離」:累積在地生活經驗,再去看史料要告訴我們什麼。並將發現的故事,與編輯黃驗一同呈現於《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專書。

走進翁佳音的辦公室,看見牆上掛了一張貼滿地名便利貼的臺灣地圖,每個地名都承載著歷史故事。(圖/攝影│張語辰)(圖/攝影│張語辰)
走進翁佳音的辦公室,看見牆上掛了一張貼滿地名便利貼的臺灣地圖,每個地名都承載著歷史故事。(圖/攝影│張語辰)

書中提到 17 世紀臺灣有「魍港」,現今還存在嗎?

當時臺灣缺少可以停泊大型船隻的港口 (harbor),像現在的花蓮港等等是後來用工程建出來的。雖然在史料上看到「魍港」這個門戶,但這裡的港不是 harbor 的港,是閩南語「大水管」的「管 (ㄍㄤˋ)」,用來形容急水溪這條河流非常大,魍港就位於這條河流的出海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魍港曾經是個繁忙的港口,除了漳泉人、臺灣原住民在這裡交易,還有海盜進進出出,也能看到每年冬季從福建來的捕烏魚船。但後來在 1800 年代,魍港因為急水溪的河沙淤積,逐漸退縮成小港,結束了「臺灣第一站」的輝煌年代。

1630 年代荷蘭人 Johannes Vingboons 繪製的臺灣暨澎湖群島地圖。可看到魍港這個重要門戶。(圖/《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翁佳音、黃驗提供)
1630 年代荷蘭人 Johannes Vingboons 繪製的臺灣暨澎湖群島地圖。可看到魍港這個重要門戶。(圖/《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翁佳音、黃驗提供)

當歷史資料不齊全時,如何還原歷史樣貌?

我舉個例子說明,《熱蘭遮城日誌》上記錄臺灣漁民常在烏魚季時捕捉烏魚、製作成烏魚子運往中國,現實生活中,漁民一年 365 天不會只捕烏魚,我看到當時漁民還會捕國王魚(Kingfish),但國王魚是哪種魚,學界對此討論甚少。

有歷史學者說國王魚就是黃魚,但我去請教中研院的魚類專家邵廣昭教授,他覺得早期文獻中出現的魚名,若無插畫、圖片很難斷定種類。荷蘭時代沒有相機,也沒有畫家將國王魚記錄下來,更沒有魚拓,該如何找出國王魚究竟是何種魚類?

我在文獻中找到幾個切入點,從字裡行間推敲,發現國王魚多在烏魚季節後的 12 月到翌年 3、4 月之間被捕獲,地點在臺南附近,體長屬於大魚,國王魚與烏魚是荷蘭時代的兩大重要魚穫。

對照清代文獻會發現臺灣漁民常運送大量土魠魚到中國,是當季重要漁獲,加上臺灣當時的經濟活動變動不大,漁獲量從 1550~1760 大致上沒有變化,綜觀史料可由此推斷荷蘭時代的國王魚,就是土魠魚。

《熱蘭遮城日誌》中提到臺灣漁民捕捉的國王魚 (Kingfish),其實就是土魠魚。(圖/臺灣魚類資料庫,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熱蘭遮城日誌》中提到臺灣漁民捕捉的國王魚 (Kingfish),其實就是土魠魚。(圖/臺灣魚類資料庫,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荷蘭時期的荷蘭外科醫生,竟跟理髮師是同一人?

荷蘭時期沒有所謂的現代醫生來臺進駐,你看荷蘭史料會看到有趣的紀錄,當荷蘭人要進攻原住民時,隊伍有十個步槍兵,五個砲兵,還有理髮師。不是因為他們打仗還注重儀容,是因為從中世紀以來,理髮師跟開刀的人多是同一人。許多理髮師成為船醫隨著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臺,也在軍隊充當軍醫。(延伸閱讀:內科醫師、外科醫師誰的地位誰高?在這時代,外科醫師還要兼當理髮師…

當時理髮師在執業時,常常是一號客人進來理頭髮,二號客人進行放血手術,三號客人刮鬍,四號客人割瘤,早期理髮院你會看到藍紅白三色旋轉燈,其實分別代表著著靜脈、動脈和繃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