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新一代戰力建構迎「關鍵年」 為什麼勇鷹接裝不只肩負高教機成敗?

空軍一架F-5E失事造成軍官殉職,F-5型機機齡偏大也引發汰換的討論聲浪,而F-5型其汰換進程則與新式高教機「勇鷹號」(見圖)進度息息相關。(蘇仲泓攝)

今年10月,陸軍一輛M41A3戰車在小金門翻覆,同月底空軍又在台東摔掉一架F-5E戰機,昨日1架隸屬空軍第5聯隊的F-16A戰機(機號66727日晚間執行夜航訓練時,起飛2分鐘後光點自雷達上消失,而這3項在國軍歷史上頗具代表性的裝備,也因人員傷亡預告了服役舞台謝幕時間的提前到來。尤其,F-5型機汰除進程與目前「國機國造」政策中的新式高教機「勇鷹號」進度息息相關。

直至10月29日,空軍一架F-5E墜海失事前,勇鷹號的進程才剛走完原型機亮相、原型機首飛2個階段,據稱,本月將會有第2架出廠。按照軍方原先規劃,2026年將完成總數66架勇鷹的接裝,用於汰換現役仍有數十架規模的F-5E/F,惟墜機事件後恐將牽動進程。

勇鷹之於F-5型機,最直接原因在於空軍飛行員的養成過程。首先,在校期間戰鬥組學員須先完成屬於單螺旋槳的T-34C教練機、快速機的AT-3教練機,通過才能往下一關邁進。過關後,人員會前往台東志航基地飛F-5E/F進行「部訓」任務,因此F-5E/F對整個訓練流程來說,定位就是「部訓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

蘇仲泓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