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本工資自2016年起已連續9年調升,2026年預計將迎來第10度上調,雖然調幅尚未拍板,卻已在基層與中階勞工之間掀起一波「薪資焦慮」,近日有網友發文抱怨,直言「每年都漲基本薪,爽到外勞,苦到我們這些努力的人」,質疑政府的調薪政策是否反而讓那些願意扛責任、努力升遷的人處境更艱難,引發不少共鳴與討論。
基層主管怨:責任多、薪資卻被新進追平
這名網友在Dcard發文指出,基本工資的調漲雖然是為了保障勞工權益,但實際上卻造成中小企業人事成本上升,企業為了節省支出,往往選擇凍漲中階主管薪資,導致基層與主管之間的薪資差距持續縮小。
他表示,主管得面對龐大的責任與壓力,卻領著與新進員工差距不大的薪水,讓人有種「越努力越吃虧」的感覺,他進一步指出,每年調漲最低薪資,也會推升物價的上漲,反而讓生活品質惡化,「不要說麥當勞吃不起,連超商的友善時光都快吃不起了」,更批評政府「是不是想讓年輕人乾脆直接躺平?」
貼文曝光後引發熱議,不少網友留言表示感同身受,「每年漲基本薪資就是個白癡政策,爽到那些躺平不想努力的廢物」、「薪資漲3%,物價卻漲10%、20%,真的超扯,年薪百萬像以前的 40萬」、「以前打工每月15K,租房三餐還能勉強過活,現在領35K只會吃土」、「我自己開餐飲業,物料漲、薪資漲,真的很羨慕外勞」。
通膨元凶真的是漲薪?網:央行匯率與利率才是關鍵
然而,也有不少人持不同看法,直指通膨問題不該全歸咎於基本工資,有網友指出,台灣央行長期維持低利率與新台幣匯率干預,才是造成通膨壓力的主因,「我們的產業以出口為導向,導致有大量外匯存底,央行便將這些美元投入美債市場,並壓低台灣利率以賺取利差」。
也有聲音認為,基本薪資調漲本就是依據「過去物價水準」為基準,反映滯後,「其實是先通膨,才補薪資,永遠追不上」,更有網友補充,即使不調漲,老闆也常以其他名目漲價,結果最受壓迫的仍是基層勞工。 (相關報導: 薪資快30年沒漲過?當年35K「物價卻超低」 這1行隨便賺破百萬:走路有風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