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席捲全球,美中貿易協商第二輪日前在英國展開,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11日宣布,美中雙方已達成關稅協議,就剩等待兩邊領袖批准;旅美學者翁履中引述相關報導指出,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升溫數月後,雙方在長達20小時的馬拉松談判中,達成一項恢復關鍵商品流通的初步框架協議,川普在其社群平台「真相社交」上宣稱,美國將對中國商品徵收總計55%的關稅,而中國僅徵收美國10%。他並點評,高調演出「川普贏學」、北京則低調潛行,川普可以再次宣稱他「制服了中國」,但真正的競爭,才正要開始。
針對美中談判進展,翁履中今(12)日在臉書指出,川普回鍋白宮後,面對第二任期的政經壓力與外交挑戰,清楚知道自己需要看起來能「控制中國」的場景來穩固自己的執政敘事,貿易協議讓川普大聲宣稱「完成」,放大關稅比例、強調稀土回流、美國開放教育資源,一舉達成「對內展示勝利、對外顯示強硬」的目的。但實際上55%關稅,是將川普第一任期累積的多項稅率重新包裝,再加上針對芬太尼的懲罰性措施,並無新增內容;稀土部分,中國不過是重新啟動先前已中止的臨時許可制度,且只設定6個月時限,並未讓步,而是保留籌碼,等待下一回合。
翁履中分析,北京的盤算極其清楚,與川普打交道並非追求穩定合作,而是尋找「低調潛行」的縫隙,中國現階段確實仍需外部支持穩住內部壓力,尤其是科技進口與出口市場,低調潛行或許是合理的形容,中方在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與產業脫鉤,戰略就是「有限讓步」,讓川普唱高調,換取喘息時間,並測試川普政府對己方的認識程度與施政能力。此次短暫的貿易「降溫」本質上是一場外交緩衝操作,讓產業得以喘息、讓投資人暫時回穩,也為川普與習近平可能安排的會面鋪路,但雙方目標完全不同,川普要的是「看起來能壓制中國」的政績;中國則尋求在高壓下維持最低互動與最大發展空間。
翁履中進一步說,這也說明了為何即使同桌而談,美中邏輯卻完全交錯。美國的政治仍陷入選舉與話術邏輯,短期優勢至上;中國則在長期壓力下尋求制度韌性與發展突破。若未來美國政界無法擺脫選舉驅動的短期求利的政策思維,而中國內部的壓力又沒有出現足以真正挑戰北京權威的力量,那麼美中實力的交叉點可能最快在未來5至10年內就會出現。他總結,若川普認為今天的習近平難纏,但在3、5年「後川普時代」的中國、下一個美國領導人要面對的中國,將會是另一個層級的對手。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